“一带一路”中的传统中国智慧

2017-04-21 13:13:54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命运共同体着眼于人类文明的永续发展,推动建立文明秩序,超越狭隘的民族国家视角,树立人类整体观。

wKhTg1UBJZUEAAAAAAAAAAAAAAA161.jpg

“‘一带一路’倡议非常重要,期待与中国政府的紧密合作。”世界银行行长金墉在4月20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如是说。众所周知,举世瞩目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5月份将于北京举行。目前,28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确认出席论坛。据外交部长王毅介绍,与会代表总人数将达1200多人,涵盖的国家既有亚洲、欧洲地区的,也有北美、拉美、非洲地区的。我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为何会受到如此热烈响应呢?其中又体现了怎样的传统中国智慧?

海外网(m.haiwainet.cn)邀请了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义桅为我们分析解读。

----------------------------------------------------------

“一带一路”,这几个字鲜明地体现了“中国模式”。“带”,指经济带、经济走廊与经济发展带,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的中国经验。“要致富,先修路;要快富,修高速;要闪富,通网路”,这句中国老百姓的话日益流行于世。在中国,“路”还不是一般的路,是道路。“路”只是实现“道”的一种方式。“道”怎么说的呢?《道德经》第42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今天的“道”,就是命运共同体。因此,“一带一路”不是一条,而是很多很多条,大家都有份,因为它是开放的、包容的。

通过说文解字,就不难明白,“一带一路”既蕴含中国文化,又体现了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而且这个中国特色对别的国家产生的吸引力越来越大,具有世界意义。

“天下为公”

“一带一路”所蕴涵的传统中国智慧首先体现在将传统的“天下为公”思想发展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联合国安理会、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均写入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可见,“命运共同体”思想继承和弘扬了《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是全球治理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核心理念,超越消极意义上“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形成积极意义上的“命运相连,休戚与共”——就是不仅要在物质层面,还要在制度、精神层面上求同存异、聚同化异,塑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新身份,开创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人类新文明。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今天的“合”,就是超越国家的狭隘以及利益差异,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命运共同体着眼于人类文明的永续发展,推动建立文明秩序,超越狭隘的民族国家视角,树立人类整体观。

“一带一路”在全球化新时代继承和弘扬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古丝绸之路精神,正在打造中国的“新天下观”——四海一家、天下无外,纠正近代以来西方殖民体系及现今美国霸权体系造成全球化的碎片化、分裂化局面,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知行合一”

“一带一路”所蕴涵的传统中国智慧还体现了中国哲学的知行合一。

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致良知,知行合一。是王阳明文化的核心。先有致良知,而后有知行合一。“一带一路”建设鲜明体现了中国这一哲学理念。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吸引了包括拉美国家的元首参加,就在于它正在解决当前世界主要关切,以及历史遗留的和平与发展难题。换句话说,“一带一路”为什么能?就在于它有助于解决近代以来西方模式不能解决、也不愿意解决的世界和平与发展难题。中国有两句古话:“盗贼出于贫穷”;“不患寡,只患不均”。当今世界乱象重生的原因,正是“两贫”——贫困、贫富差距。发展中国家主要是贫困,发达国家主要是贫富差距。

“一带一路”如何解决贫困问题呢?“火车一响,黄金万两”。21世纪是高铁时代。高铁正重塑世界经济地理格局,引领了世界城镇化和产业分工。“一带一路”通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补了经济发展的短板,推动全球化向包容、普惠方向发展。于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对“一带一路”理念非常认同,踊跃吸引中国投资其基础设施。

“一带一路”如何解决贫富差距问题呢?拙著《世界是通的:一带一路的逻辑》分析了“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的逻辑,以东西互济、陆海联通,消除内陆-海洋、南北及国内发展的差距。把老挝这种“陆锁国”变成“陆联国”,因此尤其受到内陆国家、内陆地区人们的欢迎;同时,也通过全球产业链的重新布局,消除了发达国家由于经济新自由主义带来的全球化弱势群体发展短板。

因此,我们说,“一带一路”是包容性发展的中国方案,展示了东方智慧。“一带一路”通过治本、治乱、治未病,贡献全球治理,同时实现增长、发展与平衡来补世界经济短板。这就是“一带一路”成功秘诀。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一带一路”所蕴涵的传统中国智慧同时体现了中国伦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一带一路”是中国奉献给世界的合作倡议与公共产品,是中国能够做也应该做的。中国崛起了,正在鼓励其他新兴国家崛起;中国发展了,正在鼓励其他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繁荣了,正在鼓励周边国家繁荣。“一带一路”就是以中国崛起为动力,推动欧亚大陆包括非洲、南太平洋地区的崛起、发展和繁荣,创新21世纪地区合作模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的,“坚持各国共商、共建、共享,遵循平等、追求互利,牢牢把握重点方向,聚焦重点地区、重点国家、重点项目,抓住发展这个最大公约数,不仅造福中国人民,更造福沿线各国人民。中国欢迎各方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欢迎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参与到合作中来。”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拙著《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的封底赫然印着“世界养育了中国,中国回馈世界”。

“东方物之所生,西方物之所熟。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史记·六国年表》这句话,是“一带一路”中国智慧的历史写照。改革开放发轫于东南,而收功于西北,这就是“一带一路”所昭示的全方位开放。“一带一路”以围棋智慧,着眼全局,不在于一城一池之得失,而在于谋篇布局,取得东西互济、陆海联通之效,以及取法乎上,得乎其中的中国策略。

(王义桅,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海外网专栏作者)

海外网评论频道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海外网(www.haiwainet.cn),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qrcode_for_gh_171d8cb8e220_258.jpg

责编:栾雨石、王少喆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