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原创评论 >

日企要撤资中国?还是听听阿里巴巴怎么说……

海外网 2017-05-22 15:52:01


经济结构1.jpg

2月4日,马云在墨尔本演讲(左)与林内新启动的工厂(右)(图片来源:华尔街日报/日经新闻网)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民消费实力不断提升。阿里巴巴最新业绩报告显示,集团第四财季收入飙升至人民币386亿元,同比增60%。与此同时,日本企业在中国增加产能的动向也在不断扩大。强大的购买力是否预示着中国建设消费型社会的步伐不断加快?海外网(m.haiwainet.cn)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万军对此撰文分析。

------------------------------------

在中国经济迈向新常态的过程中,高速增长逐步让位于中高速增长,这曾让部分投资者对中国经济的前景产生过疑虑。但最近披露的各类消费数据,则再次展现了一个市场潜力巨大、消费层次多样的中国经济。阿里巴巴公司上周四发布的最新财报显示,集团第四财季收入同比大增60%,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核心业务--电子商务业务同比的大幅增长。受此影响,次日公司股价盘中创历史新高。而一度存在撤资传言的日本企业对投资中国的兴趣又开始回升,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在去年年底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表示“未来1-2年拟扩大中国业务”的企业占比出现了三年来的首次上升。消费市场的不断扩大表明,中国经济依然充满活力,消费型社会的建设正在加速。

变化

虽然近年来中国的资源禀赋出现了重大变化,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但劳动力的相对短缺也进一步拉升了人均工资水平。腰包慢慢鼓起来了,消费能力自然也会增强。近年来国内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速一直明显高于GDP的增速,2016年中国GDP增长率为6.7%,而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4%。这不仅凸显出了国内消费市场巨大的发展潜力,也为中国向消费型社会的转型提供了充沛的动力。

收入水平的提高不仅会推动国内市场规模的进一步扩张,也会导致需求结构的多样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型社会逐渐建立的过程。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长期困扰中国的短缺经济退出了历史舞台,中国的消费结构开始从温饱型迈向小康型,居民的居住面积越来越大,汽车等昔日的奢侈品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教育、影视、旅游等休闲服务业也方兴未艾。

    农民买汽车YONG.png   

甘州区沙井镇古城村农民彭大爷购买汽车及江苏省兴化市戴南镇镇民购买家电(图片来源:新华社)

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越来越近,中国的消费结构正在发生新的变化,而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农村的消费升级特色各异。大城市的耐用消费品已经基本普及,对新产品和新服务的多元化需求和个性化服务正在成为消费新趋势;在中小城市居民的消费结构中,住房、汽车和名牌消费品所占比重明显增加;而对于农村市场来说,家电和通讯类产品的普及率也获得了进一步的提升。

图片1.png1111111.png

中国消费者在奢侈品牌门店外排队等候

中小城市消费的崛起是这一轮消费升级的亮点。随着国内区域间产业转移的加速,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速明显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选择了就近打工并成为新市民。今年以来,三四线城市的房地产销售非常活跃,这表明,在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推动下,农村人口正在向中小城市集聚。在这些城市里,以自住为主的住房需求正在拉动建材、家电、汽车等更长的需求链条。中小城市消费规模的扩大和消费结构的升级进一步夯实了消费型社会的基础。

22222222222222222222.png

双十一漫画图

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商业模式的应用,使中国的消费业态更趋多元化。建立在互联网和移动终端基础上的电子交易平台,大大增加了消费的便利性;而高铁、高速公路所构建的四通八达的交通基础设施,又有效地降低了物流成本。中国电商的销售规模连年大幅攀升,2016年中国的网上商品零售额4.19万亿元,同比增长25.6%,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已经上升到12.6%。每年“双十一”和“双十二”网络购物节所创造的单日销售记录,令西方国家的零售企业望洋兴叹。而连锁、加盟等新商业业态的推广,使得中小城市的居民也有机会享受与大城市居民相似的消费体验,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国内整体的消费层次。

         消费升级2.png

中国消费者(图片来源:中国摄影网)

升级

通常将投资、消费和出口比喻成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近年来,在外需疲软、投资效率下降的情况下,活力四射的中国消费市场已经成为稳增长的坚强保障。2016年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已经高达64.6%。尽管目前仍然存在着一些抑制消费发展的因素,大城市畸高的房价可能会对居民消费产生挤出效应,社保体系不够健全也使得部分中低收入居民对于扩大消费顾虑重重。但随着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的建立以及社保体系的不断完善,居民的消费潜力将会获得进一步的释放,国内消费市场的容量将会继续扩张,消费结构将继续升级,国内需求和家庭消费将会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一个消费型社会已经呼之欲出。

(万军,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海外网特约评论员)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海外视野,中国立场,登陆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海外网或“海客”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


责编:梁凯燕

手机海外网
使用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