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外国空气或许“甜” 但我更爱家的味道

2017-05-25 13:25:33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英国有很多城市规模并不大,但环境质量较高,宜居度高。然而,大多数留学生认为他们在英国很难永久地待下去。

QQ图片20170525132825.jpg

由部分中国留学生自发组织的针对西方媒体的集会(图源:中国网)

又到了毕业季。根据2017年教育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出国留学与留学回国人数比例从2012年的1.46:1下降到2016年的1.26:1,逾八成留学人员学成后选择回国发展,2016年留学回国人数达到43.25万人。如此庞大的留学生归国大军,究竟说明了什么,在国外留学都有哪些感受呢?

目前就读于东安格利亚大学(UEA)的博士生周伟铎在英国对部分中国留学生进行了调研,回答了海外网(m.haiwainet.cn)网友的关切。

--------------------------------

英国空气虽“甜”,但缺少家的味道。英国有很多城市规模并不大,但环境质量较高,宜居度高。然而,大多数留学生认为他们在英国很难永久地待下去。英国移民局对外国入境人员的签证限制比较严格,针对留学生只保留了很短的签证时间,毕业后,如果没有拿到工作合同,就要尽快回国。对于非欧盟的外籍学生,英国政府并没有具体的就业优惠政策,而且“即便对于兼职或者实习机会,英国人也很排外,中国留学生也经常被拒绝”,一位来自UEA商学院的硕士生讲。另外,由于东西方饮食习惯的差异,很多留学生感觉难以适应英国的饮食,而英国的中餐又相对“奢侈”。所以在英国留学,很难说有家的感觉。

英国人虽然绅士,但英国社会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包容。在英国,尽管英国人常面带微笑地向你说“Sorry”“Thank you”等礼貌用语,但是难以忽视的“文化冲突”依然存在。且不说大学课堂中偶尔的“辱华”言论,仅就作为全球主流广播公司的BBC就可见一斑。BBC新闻多年来对中国的报道都在“有意无意地偏离事实,感觉总是带着‘有色眼镜’来评论中国的问题”,一位在苏格兰圣安德鲁斯生活多年的留学生说。

英国的社会保障并非“安全网”,生活成本依然很高。英国很多城市的房租价格与北京和上海的租房价格相当,但是水、电、气、交通、电信等基本公共服务的价格比国内要高很多。拿交通来说,在Norwich(诺维奇),从郊区去市中心有3英里的路程,仅单程公交车就要2.7磅,尽管办了年卡会便宜一些,但远不如国内的公交价格实惠。而且,欧债危机爆发以来,英国保守党大幅削减了教育财政开支,英国高校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学费涨了近200%,针对博士生的全额奖学金比例也大幅削减,导致在英国留学的学费开支相应增加。

英国并非“安全岛”,政府的应急管理能力也不够。2017年两个月内,在伦敦和曼彻斯特接连发生的恐怖袭击事件就暴露了英国治安的隐患。因此,英国生活并未让人感觉到百分百安全。拿火车站来说,英国虽然有发达的铁路网络,但是安检并不严格,只需检票员验票即可上车。近两年,随着欧洲民粹主义和极端思潮蔓延、民族主义盛行与排外情绪上升,英国的社会治安也随之恶化。一位留学生讲,她之前在Newcastle(纽卡斯尔)火车站还遭遇过这样一件事情:一名白人公然在白天殴打她的同学。这使她对英国的治安产生怀疑。而据在曼彻斯特大学访学的一位博士生讲,尽管刚刚发生恐怖袭击,但是第二天他在市中心购物并未感觉到政府增加特别的安保措施,“街上只是多了一些警察”。

转过头看看国内,我国对“海归”究竟有哪些吸引力?

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利好不断。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实施了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国家“千人计划”)、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国家“万人计划”)、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长江学者计划等,吸引力大批“海归”人才,而《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十三五”国家科技人才发展规划》等规划项目的推出,为留学生施展才华提供了宽广的舞台。此外,中国经济新常态所催生的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对海外留学生来说,无疑具有巨大魅力。“中国现在在很多高精尖领域都有引人注目的成就,量子通讯卫星、天舟一号、C919大飞机,其开会的时候,跟老外聊起来这些,他们都觉得很了不起”,一位爱丁堡大学的博士后这样对笔者讲。

最为贴近人心的一点是,国内有安全感,有亲情。大多数留学生是念完高中才去英国留学,很多还在国内念完了本科或者硕士,他们的亲友和同学绝大多数都在国内。“回国有人玩”,一位UEA的博士生这样讲。一位来自爱丁堡大学的博士生说,“感觉在国外总是有客居的感觉,没有太多话语权(很有可能是我自己的原因)。因为家人都在国内,就算是年轻的时候在国外,最终还是希望回去的。”

不可否认,西方国家在科技创新和学术研究领域,的确仍有自身的优势,对高端留学人才的吸引力依然很强。然而汹涌的“海归潮”也显示了祖国独一无二的魅力。而这种趋势,浩浩汤汤,不仅冲走了历史的偏见,还将带来发展的机遇。

(周伟铎,旅英学者,海外网特约评论员)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海外视野,中国立场,登陆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海外网或“海客”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

qrcode_for_gh_171d8cb8e220_258.jpg

责编:李鹏宇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