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应携手应对“成长的烦恼”

2017-06-01 07:05:02来源:环球时报
字号:
摘要:当前,中欧经贸关系正在从传统货物贸易向服务贸易、双向投资和第三方合作快速发展延伸。

近一段时期,欧洲的对华“诉苦”之声此起彼伏:欧洲部分舆论炒作中国“买断欧洲”“盗取技术”,歪曲中方投资对欧洲构成“安全威胁”;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发布报告称,欧盟在华投资连续4年下跌,欧中双向投资失衡加剧;欧盟在华商会抱怨中国营商环境恶化;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的某些官员要求欧盟对中国投资加强审查监管;德国外交官在《金融时报》公开批评中国未向外资提供公平竞争环境;欧洲议会亦提议设立类似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的审查机构。

不难看出,这场由欧洲媒体、智库、商界和政界联手的“大合唱”,主旋律是欧盟利益受损,中国以不公平方式从欧盟攫取好处,需要对中国加以提防甚至反制。我们不禁要问,这种以“受害者”自居的逻辑真的成立吗?

事实上,欧盟上述言行本质上是对中欧经贸关系转型升级过程中一系列现象的误读,同时也是对欧盟对华政策的一种误导。

纵观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的半个多世纪,欧洲国家始终身处全球产业价值链高端,大多数产业占据规则标准、技术创新甚至是能源资源优势,获得巨大利益。2016年,欧盟出口总额1.75万亿欧元,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高达1200亿欧元。截至目前,欧盟吸收外资存量超过3万亿欧元,欧盟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超过5.5万亿欧元。贸易与投资为欧洲经济增长作出重要贡献,欧盟如何成了“受害者”?

中国欧盟互为重要贸易与投资伙伴。2016年,中欧双边货物贸易额5469亿美元,中国对欧盟货物贸易存在顺差,但对德国等成员国则是逆差;在服务贸易领域,中国对欧盟存在400多亿美元的逆差。在投资领域,中国在欧盟投资存量737亿美元,雇员近9万人;欧盟在华累计投资1120亿美元,投资项目4.3万个,2016年新增投资88亿美元,同比增长35.1%。欧盟在华商会自己的数据也承认,72%的欧盟企业愿意在华扩大研发投资。资本根据市场规律“用脚投票”,试问:如果中国市场和营商环境没有吸引力,欧盟对华投资何来增长?中国在欧盟投资存量仅占欧盟吸收外资存量的约2%,中国“买断”欧洲又从何谈起呢?

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与欧盟综合实力相对下降之间的反差日益增大,欧方对华“俯视”的优越感逐渐消减,焦虑感增加。有的欧盟国家开始将中国视作同质竞争对手,有意进行阻遏和防范,以维护欧盟在产业链高端的市场和技术优势,进而维护其全球既得利益。这才是欧盟相关言行的真实背景和考虑。

需要指出的是,欧盟当前面临经济复苏疲弱、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矛盾激增,民粹极端势力坐大等种种问题,更多需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其根源恐怕还在于欧盟内部制度失灵,尤其是分配机制与现实发展要求严重脱节,全球化红利没有充分惠及低收入群体,导致反全球化、反自由贸易等保守主义势力获得生存土壤。

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增长与分配、效率与公平的矛盾日益突出的背景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会感到压力和冲击,中国也不例外。例如中国去年压缩钢铁产能6500万吨,今年还将压缩5000万吨左右,涉及至少50万工人分流安置。面对挑战,各方更应集中力量推进内部结构性改革,努力跟上时代发展步伐,而非一味转嫁责任,转移压力,走保护主义道路。

当前,中欧经贸关系正在从传统货物贸易向服务贸易、双向投资和第三方合作快速发展延伸。在这一转型升级过程中,出现一些摩擦分歧属于“成长的烦恼”。双方对此应当客观理性看待,同时需要灵活务实、相向而行,共同努力化解分歧。

特别是欧盟,作为在中国市场长期享受改革和发展红利的全球最大的发达国家集团,更应放下一时一事之得失,从不断做大共同“利益蛋糕”入手,建设性解决当前面临的难点问题。对于某些吃着“中国饭”的欧方人员和组织,更应成为积极发展中欧关系的助推手,而不是片面放大分歧、误导舆论的“吹鼓手”。

责编:栾雨石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