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拦截洲际导弹成功,中国该怎么做?

2017-06-01 15:46:26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美国军方宣布于5月30日进行拦截洲际弹道导弹的反导演习。演习中,从范登堡空军基地发射了一枚拦截导弹,在太平洋上空的外层空间里,拦截弹释放出的“杀伤飞行器”成功利用其动能摧毁了来袭目标。

 

导弹2.png

新闻关于美国测试导弹拦截系统的报道(图片来源:央视新闻视频截图)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美国国防部在5月30日成功实弹测试了洲际导弹拦截系统,此次测试展示了美国反导技术的实力。美国的反导系统技术如何?对于中国又有哪些借鉴意义?海外网(m.haiwainet.cn)邀请了云南财经大学国际工商学院一带一路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千里岩对此撰文分析。

--------------------------------------------------

美国军方宣布于5月30日进行拦截洲际弹道导弹的反导演习。演习中,从范登堡空军基地发射了一枚拦截导弹,在太平洋上空的外层空间里,拦截弹释放出的“杀伤飞行器”成功利用其动能摧毁了来袭目标。目标靶弹是一枚从太平洋马绍尔群岛夸贾林环礁试验场发射的模拟洲际弹道导弹。

背景

其实自从2004年美军开始在阿拉斯加格里利堡基地和加州范登堡基地部署中段反导系统以来,拦截弹的数量从最初的个位数逐步增长到今年年底可能达到的44枚。不过这一系统的可靠性到底如何,一直存在着争议。

导弹5.png

CNN对美国成功测试反导系统的报道(图片来源:网络图片)

从美军开始试验陆基中段反导系统以来,包括这次在内一共进行了19次拦截试验,成功失败次数各半,而进行的20余次非拦截试验也是败绩多多。当然还有更为关键的一点,既往进行的拦截靶弹基本只具有中程弹道导弹的特征,达不到洲际导弹飞行所具有的高速。

对于拦截一枚弹道导弹来说,直接采用美国目前的方式“撞击摧毁”除了需要高度精确而迅速地测算出来袭导弹的准确弹道,及早发现对方发射导弹和对其进行全程跟踪也同样重要。一般来说因为洲际导弹能够以接近人造卫星的速度飞行,那么飞完整个射程所需时间也不过20分钟左右。再考虑到目前多数洲际导弹已经采用了“分导”模式,那么拦截方为了确保真正有效拦截,还需要在弹头进入末弹道释放分弹头之前就将其摧毁。因此除去指挥控制环节所必须的时间之外,真正留给拦截方的反应时间非常有限。

为了尽早发现对方导弹发射活动,在冷战期间美苏就开发了多种基于卫星的预警系统。一般说来美国采取地球同步卫星以红外传感器为手段追踪导弹特有的高温尾焰,在每8秒~12秒钟对地球表面上某一特定地区扫描一次,并能在50秒~60秒钟内识别出导弹红外源,并能在3分钟~4分钟时间内将预警信息发送到北美防空司令部。如果俄罗斯向美国本土发射洲际弹道导弹,这个卫星系统可提供25分钟~30分钟的预警时间。苏联当年也基于同样目的开发了一套预警卫星系统,除了同时采用静止轨道和大椭圆轨道之外,其他基本性能与美国的大同小异,只是由于解体之后继承这套卫星系统的俄罗斯长期财政窘况无力对其维护,随着卫星使用寿命纷纷到期,目前早已不复存在。

技术

导弹预警卫星虽然可以很早发现对手的导弹发射活动,但是因为侦察方式的限制造成了,它不可能精确地测定对手导弹飞行的弹道,因此必须通过与其他侦察监控手段进行足够的协作方可以获得足以引导拦截弹的准确火控参数。这次美国的拦截试验中,在外太空的导弹预警卫星首先发现目标并且使用跟踪传感器将目标发射地点,飞行速度和弹道等信息的大略数据传输给美军反导系统的“指挥、控制、交战管理和通信系统”(C2BMC)。这个指挥控制系统迅速将上述信息传输给部署在世界各地的美军雷达网,据说部署在太平洋上的海基X波段雷达这次就及时捕捉并跟踪到了目标导弹。通过雷达网的跟踪和测量之后,精确起来的目标相关数据会被传递给拦截弹作为其飞行弹道参数,同时拦截系统的火控雷达也应当指向特定空域进行搜索扫描以求尽早锁定目标引导拦截弹进行攻击。

导弹1.png

美国的陆基拦截弹(GBI)(图片来源:环球网)

从这个过程看来,美军的反导系统运转方式非常复杂,所需的环节较多而且耗资巨大,最为关键的一点是,必须有一个遍布世界各地的庞大雷达网络作为支撑,否则拦截系统的效率就非常可疑了。

在上个世纪,美军初次部署反导系统的时候,“用一发子弹去打另一发子弹”的反导模式一直不断被质疑。过去限于雷达技术、计算机运算和网络通讯技术的条件,反导无疑困难重重。但是随着这些技术的进步,尤其是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的飞跃,美军在短时间内高效协调卫星和雷达网络不再是技术拦路虎了,所以可以相信在未来中段拦截反导技术会越来越成熟。

密谋

美国的反导技术日趋成熟给当今的世界带来的并非福音,反而是一场更加严峻的挑战。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美苏冷战高度对峙期间,全世界公认最后能够维系和平阻止了战争真正发生的因素是“恐怖平衡”。美苏双方同时具有完全摧毁对方的能力,其中一方即使发动突袭也无法逃过对方的报复反击带来的毁灭。反导系统的出现恰好为打破这种平衡提供了可能,也正是双方同时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才会有了1972年《反导条约》的出现。

冷战之后,虽然俄罗斯在核力量上仍然对美保持了足够的威慑,但是在常规力量和地缘政治上远远不能与当年的苏联同日而语。在美国独大的背景下,冷战后的几任美国政府做了多少为所欲为而给世界带来灾难的事情,我们已经可以有目共睹了。偏偏因为没了苏联的制约,美国在2002年放心大胆地正式退出了《反导条约》放手开发今天大家看见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和战区导弹防御系统。

作为第一个真正具有可实施性的导弹防御计划之下两个部分,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紧密的联系。从目标任务上来说,前者是保护美国本土不受任何弹道导弹攻击,后者则是保护海外美军和盟友不受弹道导弹的威胁;如果从系统合成角度来说,如前所述其实完全是一体的。美国在世界范围内四处部署战区导弹防御系统,从表面来说是为了维护在当地保卫盟友的美军和盟友们,似乎非常够义气,但是如果我们回顾一下前面说的美国如何操作目前用于国家导弹防御系统,怎么为中段拦截弹提供足够数据的过程,那么遍布世界各地的战区导弹防御系统的雷达作用如何,就不言自明了。这也正是目前美国不停地在东亚地区兜售部署萨德系统,在东欧努力构建反导系统的秘密所在。对朋友好的目的是为了对自己好,这就是美国反导系统的秘密所在。

借鉴

目前的美国正在追求的事情很明显了,一方面他要消除中俄对其战略威慑力,让自己具有一旦作恶不被惩罚的能力。另一方面利用盟友的心态和反导网络的特点对中俄步步紧逼。

导弹3.png

我国中段反导试验新闻报道(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在这个形势下,中国除了强化进攻性武器,诸如开发突防能力更强大的洲际弹道导弹并且增加部署数量,开发超远程巡航导弹甚至学习俄罗斯开发自航式核动力鱼雷等非常规战略打击手段之外,也必须强化自己的反导能力,用以拦阻其他国家可能发动的核突袭。从这个角度来说,美国构建反导系统的一些做法可以给我们提供不少有益参考。

首先美国目前小步慢走的部署中段反导拦截弹的现实也同时说明一件事,完全依靠拦截弹进行洲际导弹拦截不仅效率不高而且费用昂贵。但是建立外层空间和地面诸多传感器协同一体化的立体监视网络则是反导作战必不可少的,而且美国推进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尤其是大批具有反导能力的宙斯盾驱逐舰部署的事实说明这个反导网络中地面的雷达多多益善,海基雷达的作用千万不可忽视。这一点对中国同样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地缘劣势决定了中国反导的道路注定不会平坦。目前,集中了中国大多数人口和经济活动的沿海地带的防御只能依靠陆基反导力量,而部署在城市周边的陆基力量受雷达技术和火箭技术现实造成了拦截纵深比较浅,不但警戒跟踪距离短,且拦截时限短,基本只有一次拦截机会。

如果想解决这种劣势构筑多层反导网络,那么除了考虑未来可能强化外层空间武器技术之外,强化海基力量将我们的反导境界网边缘延伸部署至海上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只要我们的前进幅度够大,甚至可以完成全弹道多次拦截,将大大提高拦截概率。

未来

目前我国海军航空母舰的装备将使中国几乎能够补齐基本所有的军事短板:远程兵力投射、远洋防空反潜、可靠的二次核打击力量等,这同样可以理解为我们有了将反导网络前缘远推至海上的基础。

当然在未来,中国的反导系统必定不应当局限于美国今天走的“以导反导”,反而应该去考虑当年里根提出的星球大战计划中的其他定向能力武器系统。不同于四十年前的世界,今天的中国在这方面的科技水平是处于世界第一梯队的。当年美国没法做到的事情,我们未来不见得做不到。

和平不易得,人性中的弱点因素、贪欲和野心等等决定了其时时刻刻可能受到威胁,要想捍卫和平就不能仅仅依靠善良愿望。换言之,只有提高实战能力和威慑能力使中国获得自如运用非和平的能力,并通过对非和平工具(航空母舰为核心的远洋舰队等)与国际法的有效运用来遏制美国等国家通过军事冒险获益的意图,迫使一些国家和势力放弃恶化利益环境的行径,重新回到国际社会秩序框架下和平解决争端。唯有如此手段平衡掉美国对自己反导系统带来的优势抱有任何幻想,和平才不是仅仅存在于美好梦境中。

(千里岩,云南财经大学国际工商学院一带一路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海外网特约评论员)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海外视野,中国立场,登陆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海外网或“海客”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


责编:梁凯燕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