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共享单车“出国”看中国企业“脱困”

2017-06-20 07:05:32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共享经济”在中国经济中的比重毕竟还很小,难以支撑起中国经济的大旗,还是需要“传统经济”的众多企业来“护盘”。

6月13日,在荷兰奈梅亨,观众在摩拜展台体验摩拜单车。新华社发

6月13日,在荷兰奈梅亨,观众在摩拜展台体验摩拜单车。新华社发

19日,两则有关中国经济的新闻引起了笔者的注意。

一则是《日本经济新闻》报道的,继进军新加坡、英国之后,中国“摩拜单车”将于7月份登陆日本,首先在部分城市运行,年内扩大至10个主要城市,作为以往“以日本为师”的中国企业,此番“逆袭”引人关注。

另一则是《人民日报》刊登的,记者对中国东、中、西部3省6市的百余家实体经济企业的调查报道,其中提到,去年下半年以来,企业经营状况开始改善,“最困难的时期基本挺过来了”,不过,企业仍然面临着产能过剩、资金瓶颈等压力,经营情况仍存在反复的可能。

一方面是不少企业还在困境中挣扎,盈利状况不容乐观,另一方面却是另一些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实现“逆袭”,其中逻辑如何?

其实并不难理解。由于中国经济中持续存在的产能过剩问题,使得扎堆于传统制造领域的中国企业“拼杀”激烈,利润也被一再压薄。制造业利润低,很多企业便不愿把来自于制造业的资金再投入原产业中,而是转向金融等领域。《日经新闻》对于摩拜单车等“共享经济”在中国的成功的分析中便指出,庞大的风险投资的存在是一个重要原因。尽管中日经济规模相差不远,但中国风险企业投资额已经是日本的20倍以上。

不过,虽然“摩拜”等企业已经在中国取得了很大成功,并已走出国门,但目前“共享经济”在中国经济中的比重毕竟还很小,难以支撑起中国经济的大旗,还是需要“传统经济”的众多企业来“护盘”。对于这些企业,应该怎么办?其实“摩拜”的“出国”也不失为指明了一条道路。

一方面,是国内竞争已经“白热化”的“红海”,另一方面,是国外存在市场空白的“蓝海”。“摩拜”避开了国内“刺刀见红”的拼杀,向海外发展,可谓明智之举。而在这样的企业中,“摩拜”并不是唯一的一个。

海外网(m.haiwainet.cn)此前报道过的国内知名机械企业三一重工为例,在2010年开始的全国性产能过剩和随后的宏观调控中,三一的盈利情况也受到了很大影响,存货压力巨大。为此,三一选择了执行国际化战略,依托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扩大在相关国家的产品销售和项目工程投资,开发利润更高的国际市场,逐步转变了被动的局面。目前,三一重工的国外业务在公司整体盈收中占比已经达到40%以上,盈利能力正式恢复。

面对产能过剩带来的利润下降,企业能做的无外乎几项,如技术创新升级,提高产品的附加值等。也确实有一些企业成功做到了这一点,在人民日报记者的调查中便有这样一个例子:四川施克塞斯科技有限公司2015年前一直从事低端制造,一年生产几十万个球泡灯,又累又忙还不赚钱。去年企业开发了wifi智能照明,只生产2万只灯就有了500万元左右的营业额。“实际生产成本差一倍,可售价却高了10倍,企业是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

不过,并不是每个企业都有足够的研发实力进行创新,同时也存在着创新后市场重新饱和的可能,因此,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便成为另一个可行的方案。由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经济起步晚、发展不足,在中国已经充分普及的产品,可能在当地仍有较大市场。随着当地基础设施的改善和消费能力的提升,对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的需求有望提高,这正给疲于在国内“红海”厮杀的中国企业提供了新的机遇。

作为中国新兴的“共享经济”的优秀代表,“摩拜单车”登陆日本有着重要的象征性意义。不过,更重要的是,众多的中国企业如何能够从中学到一课,在与“互联网化”的结合以及积极“走出去”上下功夫,摆脱“亏本赚吆喝”的低成本竞争窘境,开拓出自己的一片新天地。(文/王少喆)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海外视野,中国立场,登陆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海外网或“海客”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

责编:王书央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