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计划”通过折射台湾政治乱象

2017-07-10 07:10:38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前瞻计划内容被认为是临时拼凑、灌水严重,无法起到真正拉动台湾投资、带动台湾经济成长的效果,甚至可能会“挖下钱坑”、“债留子孙”,不利台湾长远发展。

1499641928470737.png

民进党党团总召柯建铭(左二)成功以“一个前瞻,各自表述”方式说服国民党党团通过“前瞻计划” 图源:联合报

7月5日,以加强台湾基础建设为名的“前瞻基础建设特别特例”在民进党“表面让步”、国民党“等同放水”的情况下,获得台民意代表机构三读通过。蔡英文当局主推的这项法案自从提出之后便遭受岛内民众强烈质疑,不仅其目的动机被质疑为“选举绑桩”、“重绿轻蓝”,而且其计划内容被认为是临时拼凑、灌水严重,无法起到真正拉动台湾投资、带动台湾经济成长的效果,甚至可能会“挖下钱坑”、“债留子孙”,不利台湾长远发展。

然而,“前瞻基建计划”这样一个备受舆论质疑的法案,最终在岛内蓝绿阵营操作之下还是获得通过,令外界十分不解。但如果了解台湾政治乱象,了解当前岛内政治情势,了解蓝绿阵营各自的政治算计之后,民进党为什么让步?国民党为什么“放水”?这两个问题答案就不难理解。

民进党“以退为进”拿到实质胜利。从此次法案的争议过程来看,民进党虽然最终在民意与反对党压力之下,对“前瞻基建计划”的年限与金额做出让步,由原本编列的8年8800多亿元调整为4年4200亿元,但是留下了“特别预算”的缺口,4年后如果民进党继续执政还是可以继续编列总额不超过4200亿元的“前瞻基建”预算。所以说,民进党表面做出了让步,实质上并没有太多损失,最多只是短期内被支持者质疑“向国民党低头”。况且,民进党用“以退为进”的方式换取了国民党的妥协与让步,换取了前瞻预算通过的空间,为蔡英文当局的“建设年”施政开了一个好头,同时还给足了自己执政县市充分的预算与资源,对其布局2018年地方选举显然有利。

国民党赢得“面子”,但遭到支持者质疑。此次审查“前瞻基建条例”被认为是准党主席吴敦义监督民进党当局施政的“起手式”,新选出的“党团”负责人林德福也被认为是“鹰派”。在此情况下,蓝营支持者自然冀望国民党能上下一心,进行严格监督把关,发挥其对民进党当局施政的牵制力。最终,国民党获得了一点点成果,让“前瞻计划”的年限、预算成功“砍半”,赢得了些许面子。但是这种“见好就收”,很显然难令支持者满意,被不少支持者认为有“放水”嫌疑。

根据国民党“党团”事后解释,之所以这么做主要有两大考虑:一是担心“什么都拿不到”。担心只剩32席“立委”的情况下如果选择与绿营激烈对抗,最后结果很可能是民进党凭借席次优势强行表决通过,到时很可能最终结果是维持“8年8800多亿元”,连年限、预算减半的成果都拿不到;二是“拉长战线”,将监督重心放在预算审查。照此思路,法案监督可以见好就收,但是进入实质的预算审查,就会拿出“看家本领”强力进行监督。况且还一部分国民党“立委”认为4年后“还不一定是民进党执政”,届时若国民党能重返执政,目前激烈反对岂不是“给自己挖坑”,所以将监督重点放在预算审查就好。不过,国民党的这些盘算显然还不能让支持者满意,不少支持者认为此次“前瞻计划”审查再次暴露了国民党“天真”、“没有斗争经验”、“缺乏论述和战斗能力”、“还没学会做在野党”等重大缺陷。未来国民党如何不能拿出实质作为,对“前瞻计划”的预算进行实质监督,很可能会再次令支持者失望。

目前看,“前瞻基建计划”的硝烟虽然告一段落,蓝绿双方或许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政治果实。但回过头来看,如此“坑钱”、“绑桩”的施政计划竟然获得“执政党”与“在野党”一致支持通过,最终受伤的恐怕是台湾普通的老百姓。台湾老百姓或许很难看到台湾投资增长、经济复苏的情景,反而将承受政客们挖下的“钱坑”与“债坑”,或许将承受着日益加剧的“蓝绿矛盾”与“世代矛盾”。

(陈桂清,中国社科院台研所副研究员,海外网专栏作者)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海外视野,中国立场,登陆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海外网或“海客”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

1462N1B8-64L.jpg

责编:刘思悦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