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52处世界遗产是中国的“诗和远方”(组图)

2017-07-12 14:41:00来源:海外网
字号:

1499841765683254.jpg

资料图:可可西里(图源:凤凰网)

根据新加坡《海峡时报》7月10日文章,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中,如今中国和意大利并列第一,都是52处。除了鼓浪屿,中国西北部的可可西里也于近日在波兰克拉科夫举行的第41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而登上与意大利并列第一的位置,正值中国首次入列世界遗产名录30周年。

入遗是保护的起点,而非开发“发令枪”

正如国家文物局长所说:“连续10多年申遗成功,固然可喜可贺,而清醒、理性,反思、审慎,则是当下应有的态度”。进入世界遗产名录,只是保护自然、文化遗产的起点,而不是商业开发的起点。在申遗成功之后,如何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如何提升中国世界遗产的保护水平,如何平衡我国世界遗产“质”与“量”的关系,更值得思考。

当前,很多城市都存在“申遗热”,在可可西里和鼓浪屿之外,还有很多城市正在“排队”申遗。一方面,这反映出中国对文化和自然遗产越来越重视,城市管理者越来越希望通过国际组织对当地建筑、自然风光、人文传统等进行认证,为城市发展和建设找到新的标签。另一方面,一些城市积极参与申遗工作,明显带有一定的功利色彩,其实质是想复制“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套路。

在世界遗产数量领先其他国家,荣登世界第一之后,中国更应该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我们乐见中国在世界遗产名录中占据越来越多的位置,更希望我们能成为世界遗产保护中的佼佼者。毕竟,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文化大国,中国应该在世界遗产保护方面为其他国家作出表率。

勿忘申遗的“初心”与“远方”

不忘申遗“初心”,就是不忘保护的初衷,就是对文化遗产的敬畏之心。一部申遗史,也是对世界遗产价值认识不断深化、保护意识不断增强的过程。1985年我国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申遗推动了《文物保护法》的修订,催生了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准则”。从“文化遗产日”到“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无保护不申遗”的社会共识逐渐深入人心。此次可可西里申遗,就提出“像爱护我们的眼睛、呵护我们的皮肤一样保护好可可西里的生态环境”;不久前,鼓浪屿景区日最大承载量下调为5万人次,一个重要考虑就是加大保护力度。

有人曾自豪地说:中国没有一寸土地是“一张白纸”,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经历近40年的经济高速发展,国人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经济全球化时代,文化魅力深刻影响国际影响力,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世界遗产保护的“远方”,就在跨越时空、超越国度的文明魅力之中。唯有“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努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整理/栾雨石)

文章综合新加坡《海峡时报》、新华社、环球网、中国世界遗产网报道

………………………………………………………………

附:中国52处世界遗产

自然遗产名录(12处)

1499841916826517.jpg

神农架(入选时间:2016年)

1499841967270705.jpg

中国丹霞(入选时间:2010年)

1499842072952405.jpg

三清山国家公园(入选时间:2008年)

1499842095176793.jpg

新疆天山(入选时间:2013年)

责编:栾雨石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