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任何一个城市,我们都不必“假装生活”

2017-07-24 16:22:25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无论我们在哪里,我们都是在努力生活,只不过有些旁观的人未必懂得。

北京南锣鼓巷,几名外国青年在弹唱 (图源:新华社)

在这个过去的周末,一篇爆款文章《北京,有2000万人假装在生活》红遍了网络,引发一场范围不小的传播。

初看此文,似乎正戳中了一些大城市“漂族”内心的痛点。在这里,我们告别了传统中国的“熟人社会”,进入了一个几乎完全靠实力决定自己在社会上的位置的“陌生人社会”。在这里,处理好和亲戚朋友的关系没那么重要,能不能完成一个需要向客户展示的PPT、在明天的演示中取得客户的青睐,才是大事。

我们选择生活在北京,其实并不是为了去作者所说的“故宫、鸟巢、颐和园”,甚至也不是为了去人艺看一场小剧场话剧,去国博看一个意大利的展览,我们在这里,只是因为这里有和我们气味相投、互相欣赏的人们。我们可以一起交流思想、分享见识,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北京,提供了我们共同生活的一种背景,让我们愿意、能够、想要关心一些共同的事情,了解到另一些聪明的头脑如何看这些事。而那些离开了北京的朋友,或许仍会在微信上问候,却往往失去了共同交流的理由。这才是我们留在北京的真正原因。

笔者由此想起来自己熟悉的几个北京朋友,这里姑且把他们成为A、B、C吧。

A是北京南城胡同里长大的“小丫儿”。小时候,因为机缘巧合加入一部当时风靡一时的儿童剧,成了闻名大江南北的童星。那时候,她走到大街上,都常被人叫出那部剧里的名字,还有人追着要签名。不过,在小学的时候,A却决定退出演艺圈,从此老老实实读书,考进了一所名牌大学,毕业后找了工作,还在前两年和一位家庭情况类似的北京孩子结了婚。在闲聊时,A曾经告诉过我,她家里也只是普通人家,总共在北京只有一套房,也需要为结婚买婚房花心思,至于当初拒绝当明星,只是因为“感觉自己不适合娱乐圈的环境”。

B也是从小在北京土生土长的姑娘,母亲是市直机关的干部,父亲从事司机工作。B从小跟着父母搬过几次家,从南城搬到北城,从市里搬到四环外的五道口,越来越远,不过家里也只有这么一套房。B还算争气,从小学习都还不错,大学上的是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考到了北大,毕业后先在电视台上班,后来又跳槽到了一个事业单位,业余还搞了一个画室教画画,也算是创业了。B也是一个蛮努力的姑娘,不过离“土豪”还很远。

C算是这其中比较符合“精英”定义的了。清华大学数学系出身,十分聪明,后来在日本早稻田大学就读,又在美国著名高校读了法律博士(JD),取得在美国的执业资格。前两年回国挂靠在一个美国律所接案子,不过后来又觉得投入产出比不是很高,准备再去日本,自己创业开公司。尽管年纪也算不小了,家里也希望他稳定下来一些,可是为了发展,他还是决定二次“洋插队”去拼一把。

我这几位北京朋友,背景各异,经历也各有不同,但共同的一点是,都是在为了更好的发展努力,没有一个是躺在家里的房子上睡大觉的。其实,他们也是我们身边很多人的缩影。我们离开了父母的怀抱,离开了家里舒适的环境,来到北京,就是因为这里有与我们一样的人,有我们追求的梦想。

其实,这在世界上的大城市恐怕是普遍的。笔者探访过世界上的许多城市,这里面有纽约、东京、首尔这样的“巨无霸”城市,也有圣地亚哥、哥本哈根、奥克兰这样并不那么大的区域中心城市,在那里有很多年轻人,他们来自天涯海角,受到良好的教育,为着自己心中的向往来到这些城市,只因为这里对内心的召唤。

全球这些面目相似的年轻人们,为了大城市更多的发展机会、更丰富的文化生活聚集在这里,他们中的很多人要忍受逼仄而昂贵的住所、远离家人的孤独、独立生活的各种困难等等,可他们还是乐此不疲。因为,他们知道在这样的压力与环境中,他们能更快地成长,中国古人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今天我们说,“那些不能杀死你的,最终会让你变得更强大。”,都是这个道理吧。

我们在北京假装生活么?不,无论我们在哪里,我们都是在努力生活,只不过有些旁观的人未必懂得。(文/海外网 王少喆)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海外视野,中国立场,登陆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海外网或“海客”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

责编:王书央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