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年前,那个入侵西藏的南亚国家下场如何?

2017-08-10 06:36:15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第二次廓尔喀之役的胜利,保障了此后西藏地区50年的和平发展的机会。

 640.jpg

一、入侵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七月二十七日,承德,避暑山庄。

乾隆皇帝最近的心情可实在说不上是好,他的帝国似乎又进入了一个多事之秋。

半年前,台湾天地会的林爽文起义才刚刚被平息下去。向来对天朝极为“恭顺”的安南黎氏王朝又在本年的春天被阮氏所推翻,其国王黎维祁拖家带口的逃来北京,苦苦哀求着清廷尽快派兵援助。

乾隆才刚刚下定决心,决意帮助黎氏恢复王位,这边却又收到了驻藏大臣庆林、雅满泰发来的紧急军情文报。

其奏称:“一个名叫巴勒布的小国已经发兵越过喜马拉雅山,进兵西藏,由于藏兵人少力弱,不能抵御。六月下旬,巴勒布已攻占西藏的聂拉木(今西藏聂拉木县)、济咙(今西藏吉隆县)以及宗喀(今日喀则地区境内)。”

虽然大清王朝拥有着极为完善的驿传系统,然而近两万里的距离依然导致入侵的消息在发生一个多月后才传到承德。而此时,包括乾隆在内的一众大清高层,甚至连巴勒布是怎样的一个存在都并不知晓。

战争,就在一片茫然无措中爆发了。

实际上,巴勒布便是今天的尼泊尔,该地是释迦摩尼的诞生之处。尼泊尔过去有三个部落进行争霸,分别是叶楞、库库木以及阳布。它们曾经在雍正时遣使入贡,因此这三部便在清初的文献中统称为“巴勒布”。

然而此时入侵西藏的政权,却并不属于上述三部中的任何一支。原来,尼泊尔中部的廓尔喀人趁着三部争霸的间隙迅速崛起,并最终统一了整个尼泊尔。

廓尔喀统一尼泊尔后,其野心也迅速增长。一方面,清廷在西藏地区的驻军向来薄弱,而地方大臣之间却又矛盾重重。另一个方面,廓尔喀虽然是一小国,却又有着不俗的战斗能力,特别是此时印度已成为英国的殖民地,背靠印度的廓尔喀,获得了英国的火器及其他货物,可谓是地小力强。

就是在此背景下,野心膨胀的廓尔喀便以贸易与边界纠纷为由,悍然发动了侵略。

2.jpg

二、议和

战争伊始,乾隆皇帝便展示了天朝的“度量”,他致书廓尔喀王长文一份,称:“你们集结兵力,朕想本应是要与其他部落发生战争,没曾想竟然是为了夺取聂拉木、济咙等地方,这是严重错误的行为……你们无缘无故做出这样悖逆的行为,朕觉得应该不是你们的本意,一定是有属下坏人借此从中谋利,挑拨教唆所致……”

清政府在与廓尔喀一边沟通协调的同时,也一边从临近省份调兵遣将。然而由于乾隆一直以为廓尔喀的入侵是事出有因,来源于西藏地方官员的苛取商人物件、擅自加税等行为,因此主战的意愿并不十分强烈。

另一方面,西藏地方官员由于担心与廓尔喀全面爆发战争会伤及其在本地的利益与权势,也并不持有强硬的立场,甚至开始私下里与廓尔喀进行和谈。

更为可悲的是,前线的将领也害怕承担战事失败的罪责,便利用西藏地处边疆,信息传递不畅的特点,夸大前线的战事情况,虚报军功。当廓尔喀军队因为西藏地方官员提出议和而裹足不前时,前线将领便将这一现象谎报为打仗得胜,使得敌方军队难以再向前一步。

乾隆帝及中央政府便屡次被此类虚假信息所蒙骗,导致战机贻误。迟误不实的情报也造成了指挥调遣的混乱,当皇帝命令四川停止派兵时,四川正在按照最早的谕旨大批派兵;而当皇帝重新发布派兵谕旨时,四川又在按过时的命令停止发兵。乾隆帝对这种混乱状况努力改进, 令四川总督加快情报传递,但也无法根本改变这种情况。

就这样,在一片欺上瞒下与议和呼声高涨的氛围中,廓尔喀与西藏地方官员签订了和约。双方规定,廓尔喀撤出西藏边界,而西藏方面许给三百个元宝,共计一万五千两白银。所谓的“议和”,事实上成为了赔款赎地,不仅国家尊严与领土完整受到了损害,更在事实上进一步助长了廓尔喀的野心。

然而,信息传递的不畅与官僚弄虚作假的手段,却使得这一次议和在乾隆面前完全成为了另一番模样。明明是议和谈判,可是清朝的官僚将领们硬说廓尔喀是归顺投降。清朝官僚将领们急思撤兵回内地,甚至支持西藏地方当局与廓尔喀进行谈判,尤其是钦命大臣、主持全局的巴忠更是再三催促,不惜代价,要达成协议,甚至为此瞒报“赔款赎地”这一事实。

最终,第一次廓尔喀战争的烽火平息了,但是却埋下了一个更大的隐患。清廷认为廓尔喀是畏惧乞降,廓尔喀人则认为清廷是纳银赎地。双方都认为自己是这一次战争的胜利者,而廓尔喀人的扩张野心,却永远不可能得到满足。

1502318358339184.jpg

三、反击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廓尔喀派人讨取“赎地”的三百个元宝遭到拒绝。

次年(1791年)七月,廓尔喀以“爽约”为由再次挑起战争,大规模入侵西藏。

短短十几天之内,廓尔喀先后占领聂拉木、定日、萨迦、济咙等地方,七世班禅的驻地,藏传佛教圣地、后藏的政治宗教中心扎什伦布寺惨遭洗劫。七世班禅被驻藏大臣慌忙移往拉萨,幸免被俘。

整个后藏地区,遍地狼烟。

八月,依惯例在承德避暑的乾隆帝得到前线急报,得知廓尔喀竟然再次越境攻藏,并在沿途大肆劫掠。同样得知消息的前驻藏大臣,正服侍乾隆左右的巴忠,自知罪责难逃,遂畏罪自杀。

盛怒之下,乾隆总结上一次廓尔喀战役的经验教训,决意调集重兵赴藏,以图永杜边衅,以绝后患。

驻藏大臣保泰、雅满泰,四川总督鄂辉、成德先后因怯懦不为、贻误战机被革职查办。十一月,清廷任命当朝第一名将福康安为大将军,率1.7万余大军,分三路进藏讨伐。

福康安深知乾隆对此次战事的关切,慨然领命,轻装简从,决定火速入藏。

当时的入藏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是由北京经四川到拉萨,约13000里。二是由北京经青海至拉萨,约8800里。虽然青藏路距离较短,但由于此路出西宁后大多地处高寒缺氧地区,人烟稀少,冬季不少地方大雪封山,绝非进藏的首选路线。

然而前线战事紧急,福康安还是决意由青藏线入藏。入藏援军不畏艰险,日夜兼程,自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十二月初一自西宁出口,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正月二十日抵达拉萨,除去前后耽延 11 天外,实行 39 天。

而此路程,平日喇嘛等行走,往往需要花费100余日。

福康安军队抵藏后,迅速投入到对廓尔喀侵略军的战事之中。清军以突袭辅以抛掷火弹柴草、挖地道爆破等战术,于三月的拍甲岭一战大破敌军,其后顺利收复聂拉木。

五月,福康安军队一路所向披靡,在进剿济咙的战役中,不断用大炮轰击敌军堡垒,结合悬梯登寨等战法,历经一番苦战,取得杀敌600余名,俘虏200余名的战果。至此,清军完全收复被占领的领土。

同年七月,根据乾隆所颁除非攻占廓尔喀国都阳布(今加德满都),否则不准接受其乞降的谕旨,福康安率领大军由济咙攻入廓尔喀境内。

大军沿路攀险山石崖,过独木偏桥,穿密林深谷,在极端恶劣的气候条件下,日夜兼程,长途奔袭,六战六捷,歼敌4000余人。

八月,清军距廓尔喀国都阳布仅20里。

廓尔喀王拉特纳巴都尔惶恐之际,匆忙向孟加拉英国东印度公司请求武力支援,却遭到了否决。走投无路之下,巴都尔派人不断乞降,释放多名俘虏,退还了所有抢去的扎什伦布寺的财物与班禅所属金册。

本欲犁庭扫穴的乾隆帝担心进入冬季大雪封山,全体将士后果不堪设想,遂指示福康安允纳廓尔喀乞降禀帖及恭词请罪,令其签写“永不犯藏”之甘结,并定期纳贡。廓尔喀王接受了全部条件,另又派人赴京呈进贡品多种。

九月,福康安率大军凯旋班师。

4.jpg

四、回响

第二次廓尔喀之役的胜利,保障了此后西藏地区50年的和平发展的机会。它在维护国家主权与统一的同时,也使得清廷意识到西藏地方各项事宜的废弛与诸多弊端,因此也促成了此后著名的《钦定藏内善后章程》的颁布,使得中央对西藏地区的治理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第二次廓尔喀之役的爆发,也可以说是第一次廓尔喀之役的延续。由于信息传递的失真与延后,以及清廷的妥协退让,最终不仅没能给双方带来真正的和平,却反而助长了对方的野心,为更大、更全面的侵略埋下了祸根。

而当清政府意识到廓尔喀的野心并决意彻底解决这一威胁后,庞大的国家机器以及此时依然可称为强大的国力,最终在前线将士三军用命的助推下,成功地击垮了入侵者,并扼杀了其野心,保障了边疆地区的长期和平。

虽然清廷在廓尔喀之役中走过很长的一段弯路,但最终,依然在面对国家尊严与统一这样大是大非的问题面前,做出了正确的抉择。

文/燕歌雅行

(来源:侠客岛)

责编:刘思悦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