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塞罗那遭遇恐袭 为何受伤的总是欧洲?

2017-08-18 08:20:14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欧洲恐怖主义威胁的上升,既有国际安全局势恶化的外部因素,也与长期以来欧洲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与外交政策等内部因素分不开。

_97426737_041128539.jpg

巴塞罗那街头警方疏散人群 图源:BBC新闻

当地时间17日下午,西班牙巴塞罗那市发生汽车冲撞人群事件,截至目前已造成13人死亡,100人受伤,两名嫌犯被捕,但均不是驾驶该车的司机。另外,极端组织“伊斯兰国”(IS)宣称对事件负责。

为何又是欧洲?

近两年来,欧洲恐怖袭击频发,安全形势堪忧。2016年3月22日,布鲁塞尔的扎芬特姆国际机场、马埃勒贝克地铁站发生连环爆炸袭击,导致35人遇难、300多人受伤。至今,被媒体称为“恐怖主义老巢”的布鲁塞尔莫伦贝克区,仍未被政府完全掌控。2016年,继布鲁塞尔之后欧洲其他国家也频遭恐袭。7月14日,法国南部城市尼斯发生卡车冲撞人群事件,造成至少84人死亡,202人受伤。7月22日,德国慕尼黑的一家购物超市发生枪击案,袭击者具有德国和伊朗双重国籍,共造成9人死亡、30多人受伤;24日,柏林一家医院发生枪击,导致2人死亡。8月15日,科隆发生持械伤人事件;12月19日,一辆货车冲进柏林的一个圣诞市场,造成12人死亡,数十人受伤,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宣称对此事件负责。就在同一天,瑞士苏黎世一座清真寺内发生枪击事件。

进入2017年,恐袭事件在欧洲仍不时发生。3月22日,英国议会威斯敏特大厦附近发生两起袭击事件。4月20日晚,巴黎香榭丽舍大街一名枪手使用自动武器向一辆巡逻警车开火,当即打死一名警察,另有两名警察重伤。枪手之后在枪战中被其他赶到的警察击毙,恐怖组织“伊斯兰国”宣布对此次袭击事件负责。到如今巴塞罗那恐袭事件,尼斯、布鲁塞尔、慕尼黑、柏林、伦敦、巴黎等欧洲主要城市已都有恐怖袭击事件出现。

中国社科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研究员赵纪周向海外网指出,欧洲恐怖主义威胁的上升,既有国际安全局势恶化的外部因素,也与长期以来欧洲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与外交政策等内部因素分不开。首先,欧洲恐怖威胁的增加与欧洲国家的对外干预政策有关。长期以来,欧洲坚持向外输出所谓普世的民主、人权等价值观。在近年来的中东北非乱局中,英、法等欧洲国家更是积极干预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事务。其次,近年来,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导致一些国家的经济长期陷入低迷、失业率高居不下、社会排斥等问题得不到解决,进一步恶化了欧洲社会中原本就存在的移民融入困境。

“伊斯兰国”死灰复燃?

此次西班牙巴塞罗那市发生汽车冲撞人群事件发生后,极端组织“伊斯兰国”(IS)宣称对事件负责。今年6月29日,随着伊拉克军方重新夺回摩苏尔努里大清真寺,伊拉克总理阿巴迪发表声明称,这标志着 “伊斯兰国”的终结。而在更早之前,获得美国支持、由库尔德族与阿拉伯民兵组成的“叙利亚民主力量”也已经攻入“伊斯兰国”位于叙利亚的“首都”拉卡。7月9日,伊拉克政府军全面解放摩苏尔,而“伊斯兰国”最高头目巴格达迪疑似被击毙, 作为统一的军事、经济和意识形态,尤其是地理政治实体的“伊斯兰国”,目前基本丧失了继续维持的可能。

那么“伊斯兰国”又死灰复燃了吗?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联指出,“伊斯兰国”组织本身的结构可能会迅速瓦解,但深受“伊斯兰国”极端主义意识形态影响的个体则遍布各地,而且随着外来参战人员陆续返回各自的国家,“伊斯兰国”的极端主义和激进主义思想也会随之扩散到世界各地,这是当前世界各国、特别是欧洲、南亚、东南亚地区频繁爆发恐怖袭击的主要原因之一。显然,“伊斯兰国”的失败,并不必然导致极端主义的消失,相反,后者更有可能转入其他国家或者在本地潜伏下来。如果现有的社会基础得不到根本改变,则未来变种的“伊国”组织如同它之前取代基地组织一样,会再度出现在世人面前。(综编/海外网 李鹏宇)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海外视野,中国立场,登陆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海外网或“海客”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

责编:李鹏宇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