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族主义冲突频发 美国社会陷入分裂

2017-08-18 15:50:00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此次的“雕像事件”在很大程度上却是要修正美国人的历史观,要对罗伯特·李等邦联主义者进行一次“清算”。

blob.png

罗伯特·李将军雕像 图源:澎湃新闻

美国弗吉尼亚州本月12日爆发的种族主义冲突正在引起全国性连锁反应。继弗吉尼亚州之后,美国南部一些州都开始考虑、筹划或着手拆除美国南北战争邦联时期标志物。路易斯安那州新奥尔良市率先拆除了4座邦联领袖雕像,包括一座罗伯特·李将军的雕像。

罗伯特·李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南方蓄奴州军队的统帅,曾率领南部邦联军队与北方军作战,不过李本人政治观点比较温和,且为杰出的军事家,这为他在战后依然赢得了人们的同情。他被视为“失败的英雄”,还曾在战后被特赦和担任华盛顿大学校长。

南北战争后,出于对邦联的怀念,美国南部各州曾广泛建立纪念邦联时代的标志物。2016年,据致力于推动种族平等的南方贫困问题法律中心报告,全美至少有1503处纪念邦联时代的地名和公共场所标志物,且这项统计“远未完全”。允许南部各州建立纪念邦联时代的纪念物,也曾一度被认为体现了宽容、多元的“美国精神”。但时至今日,这种令美国人自豪、被认为是全社会各阶层共有的精神似乎正在像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那部著名小说(又译《飘》)的名字一样“随风而逝”。

美国特朗普总统上台以来,各种种族主义事件频发,白人警察在执法中射杀黑人青年的事件在全美曾经多次引起“黑白对抗”,其中一些发展为暴力冲突。而此次“雕像事件”中,是白人至上主义团体认为受到侵害而不满,引发了暴力冲突。人们不禁要问,美国社会是否在变得更加不宽容,组成美国社会的那些共同的价值观是否已陷入分裂?

对此,外交学院国际安全研究中心秘书长凌胜利对海外网表示,种族政治始终是美国社会的一条“裂缝”,虽然它不会时刻处于显性状态,但一旦遇到特殊事件的刺激,就会爆发出来,这次弗吉尼亚州的事件就是一例,而特朗普总统的表态也对此起到了“火上浇油”的作用。特朗普内心中是倾向于白人至上主义的,这些人对他的当选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历届美国总统至少在公开场合不能表示对这类思想的赞同,否则就是挑战美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于此前的“黑白冲突”,此次的“雕像事件”更加微妙。在过去的警察执法引起的黑白种族冲突中,尽管对于白人警察应承担的责任存在争议,但美国社会基本对此的看法还是比较一致的,很多白人也加入了为黑人青年请命的行列。可此次的“雕像事件”在很大程度上却是要修正美国人的历史观,要对罗伯特·李等邦联主义者进行一次“清算”。南部多个州准备跟进拆除类似纪念物的消息,未来有可能引起对南部邦联持同情态度的民众的不满,进而引发新的冲突。

不同于种族主义这样在美国社会基本已经形成共识、“非黑即白”的议题,对“联邦制”、“邦联制”的争议在美国民众中的分裂效应更大。早在美国建国之初,美国的“建国之父”亚当斯、杰弗逊等人对此就存在很大分歧,形成了拥护加强联邦权利和维护州权的两派,这些争论都体现在美国建国重要文献《联邦党人文集》之中。时至今日,美国社会仍有强大的维护州权、反对联邦权力扩张的思想,对于南部邦联的同情从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这种情绪,而此次的“雕像事件”却正是对此的挑战。

一个民族,需要有统一的价值观才能成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必须有相对一致的价值观才能整合成一个国家。任何民族国家莫不如此。然而如今美利坚民族昔日共同的价值观却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其结果,或许是作为民族国家的美国本身被撕裂。(文/海外网 王少喆)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海外视野,中国立场,登陆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海外网或“海客”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

责编:王少喆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