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朝晖:中国家长缘何为教育一掷千金

2017-08-31 13:03:59来源:环球时报
字号:
摘要:最近几年,家长为了孩子的教育一掷千金越来越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在教育发达国家,各高校招生筛选的标准不一样,自然就形成多样性,这种多样性和人与生俱来的多样性形成一种吻合。

  最近几年,家长为了孩子的教育一掷千金越来越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各种补习班、提高班,不管效果怎样,报上名再说。放假了也不能闲着,出国游学一番总是极好的。

  出现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家长焦虑。因为中国现在的高考招生是让所有学生去排同一条队,即比总分。相比之下,其他国家高校的招生有好几条队可以排,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优势选择排哪条队。这样做的好处一是排队的人分散了,没那么多人竞争;二是在优势中比拼,学生和家长信心更强,没那么焦虑。而我们排一条队,多一分可以甩掉一大波人。于是,担心孩子被甩下的家长就会想尽办法从各个方面给孩子增强补弱,大笔的金钱投入在所难免。

  在教育发达国家,各高校招生筛选的标准不一样,自然就形成多样性,这种多样性和人与生俱来的多样性形成一种吻合。而我们现在教育的问题是要把多样性的人转换成统一的标准,这个统一标准的实际载体就是考试分数。这就又与就业问题产生连锁反应。本来就业需求是多样的,不同单位需要不同的人。但我们高校培养的学生是单一的。

  这也是为什么家长假期送孩子出国游学的原因之一。不排除很多家长有这样的想法:让孩子先出去看看,如果有意留学,就顺势送出国。这种心理的根源在于他们认为高考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不能让孩子的潜能得到有效发展,那么就只能用脚投票。

  现在有两点有待改革。一个是政府包揽招生和考试。招生主体应该是高校,但事实上,中国其实是政府在招生。政府把某一个分数段的学生派到某一个学校进行教育培养。另一个就是改革总分录取模式。看总分表面公平,实质不公平。因为各科有难有易,分数不等值。应该把各科成绩分开呈现,各高校根据各科考分,决定招哪些学生。但现在还做不到,只要总分够,学校就不能拒收。

  因此,关键在于给予高校招生自主权,实行多元录取机制,以多个标准评价学生。比如在美国,SAT成绩在不同高校的招生中所占比重是不一样的,社区学院可能只看这个分数;比较高端的学校会参考分数,占比通常是25%-40%,像哈佛、耶鲁这样的名校最多只给予25%的权重。这样一来,各高校都能腾出空间,提出自己的要求,而学生上学时就可进行有针对的学习和活动,尽可能发展自己的个性。

  另外,各高校要建立自己的专业招生团队。比如哈佛的招生团队除了看SAT成绩、社会活动,非常看重学生的使命感,一般会通过学生递交的申请短文、面试以及其他材料,进行汇总分析。如果有学生不老实,找中介机构代笔,文章口吻与学生身份不匹配,那么就可能被发现。这就是一种专业性。

  实现高校自主招生,拥有专业招生团队,形成招生的多样性,学生自己也能有更大的选择空间。在这种多对多局面下,家长和学生的压力就会降下来,也就不会花钱如流水,因为统一考试的分数作用降低了,不再是唯一依据。(作者是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责编:王少喆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