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砖”不会褪色,更不会瓦解

——2017金砖峰会专家谈系列(三)

2017-09-03 07:08:32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基于金砖国家近几年的变化,有人得出“金砖褪色”的判断,还有人认为中国一家独大会导致金砖合作机制的瓦解。果真如此吗?

timg (1).jpg

【编者按】

9月3日-5日,2017年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将在中国厦门举行,这也是继2011年三亚会晤后第二次在中国举办的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本届厦门会晤主题为“深化金砖伙伴关系,开辟更加光明未来”。

自2006年金砖机制建立以来,迄今为止已经走过了十个春秋。在“金砖五国”的共同努力下,合作成果丰硕,而且目前已经超越经贸范畴,成为全球治理的一个重要平台。

当前,世界政治和经济形势中的不确定性显著上升,金砖国家发展面临新形势新挑战,金砖合作需要升级发展。作为今年金砖主席国的中国,依然实现了稳定向好的经济走势。在此局面下,金砖各成员国纷纷将目光投向厦门、投向中国方案。

海外网推出“2017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专家谈”系列,将从金砖现状、合作前景、中国方案、外媒关注等角度,全方位解读本届厦门会晤的意义与影响。本篇为系列解读第三篇。

----------------------------------------------------

2006年以来,金砖国家合作走过了10年的历程。10年间,金砖国家建立了包括领导人会晤在内的多层次常态化合作机制,合作领域扩展到经济、金融、人文和政治等诸多领域。在金砖合作机制不断深化和完善的同时,金砖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2006年至2016年,按市场汇率核算的金砖国家GDP占世界的比重从12%上升至23%;出口占比从13%上升至18%,进口占比从11%上升到15%;FDI(外商直接投资)流入占比从11%上升至16%,FDI流出占比从7%上升至14%,按市场汇率核算,2016年金砖国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35%。如果按照购买力平价核算,贡献率更是高达51%。

金砖国家在地理位置、文化传统、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金砖国家”的提出与流行,只是因为这几个国家都是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大型新兴市场经济体,是全球经济和政治格局中的新生力量,在推进经济全球化和变革国际秩序等方面具有共同的利益诉求。因此,金砖国家这一概念自产生之初就饱受质疑,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也始终伴随着外部的各种争议和质疑。

金融危机以来,金砖国家的经济增速下降较为明显。2006年至2010年,金砖国家的平均经济增速8.2%;2011年至2016年,平均增速降为5.2%。金砖国家之间的经济增速也发生了分化。2011年至2016年,中国和印度保持了7%以上的平均增速,南非经济的平均增速只有1.6%,俄罗斯的平均增速为0,巴西的平均增速为-1.2%。此外,中国在金砖国家各项经济总量指标中的占比明显提高。2006年至2016年,中国占金砖国家GDP的比重从46%增至67%,占金砖国家总出口的比重从61%增至72%,占金砖国家总进口的比重从60%增至67%,占金砖国家FDI流出的比重从18%增至89%。

基于这些变化,有人得出“金砖褪色”的判断,还有人认为中国一家独大会导致金砖合作机制的瓦解。果真如此吗?

“金砖褪色”论不合实情

事实上,金砖国家整体经济增速的下滑和不同国家间的经济分化,是危机以来世界经济所面临的共性问题。危机以来的世界经济,一方面是增长动力衰竭所导致的整体经济增速的趋势性下降,另一方面是主要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在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取向上的不断分化。就此得出金砖褪色或金砖合作机制瓦解的判断,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近年来,金砖国家经济相对于世界整体的表现,以及金砖合作机制不断深化的历程,也都不支持上述判断。

金砖国家整体经济增速虽然大幅放缓,但是引领世界经济增长的势头并没有改变。2014年至2016年,金砖国家平均经济增速高出世界整体2.2个百分点,2016年高出了2.5个百分点。在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方面,2016年基于市场汇率核算的贡献率为35%,高于2006年至2016年的均值33%(剔除了爆发金融危机的2008年和2009年)。基于购买力平价核算的结果也同样表明,金砖国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并没有明显下降。因此,金砖国家并没有褪色,依然是引领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来源。

金砖国家间联系在加强

金砖国家经济增速的分化,以及中国相对地位的提升,都是客观表现。但是这并不会成为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离心力。外需持续低迷,大宗产品价格下跌,投资增长乏力,以及国内社会和政治问题恶化,诸多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巴西、俄罗斯和南非的经济陷入困境。伴随经济地位的提升,中国更有能力为其他金砖国家提供市场和资金。2016年,中国是巴西的第一大出口市场,是俄罗斯和南非的第二大出口市场。同时,中国还是全球第二大的FDI流出国。进一步深化金砖合作机制,有助于巴西、俄罗斯和南非更有效地利用中国的市场和吸引中国的资金,进而扭转外需低迷、大宗产品价格下跌和投资增长乏力等问题。与此相契合的是,中国不仅需要其他金砖国家的大宗产品供给,也需要其国内市场机会和投资机会。在世界经济增速趋势性下滑,以及主要发达经济体宏观经济和政策不确定性加大的背景下,金砖合作机制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通过构建贸易大市场、金融大流通、基础设施大联通,提升金砖国家的经济增长潜力和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

从长远来看,作为发展中大国和新兴市场经济,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对外部经济环境具有共同的诉求,需要在开放的背景下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型。无论是基于自身的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状况,还是基于国际分工的特点和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位置,金砖国家的经济增长都需要进一步的对外开放。鉴于金砖五国的经济体量都已经很大,在进一步的开放进程中,不可能只专注于某个区域性市场,而是必须利用全球各个区域的市场。为了降低国际贸易和投资过程中的政策不确定性和交易成本,需要构建全球一体化的国际贸易和投资规则。但是新世纪以来,在产品内国际分工迅猛发展和全球价值链不断延伸的同时,WTO框架下的多边贸易和投资谈判进展缓慢,未能构建出适应国际经贸交往新特点的新型多边规则。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开始转向双边或地区性政策磋商,力图在双边或地区层面构建新的规则体系。国际贸易和投资规则面临碎片化的风险。危机以来的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加剧了这样的风险。

可以看出,金砖国家一方面对统一规则体系下的全球大市场有共同需求,另一方面也要应对全球市场分割和规则碎片化的共同威胁。这就根本上决定了金砖合作机制存在的必要性。基于透明、包容以及和WTO规则兼容的原则,金砖国家协调相互间的贸易和投资规则,并利用在各自所在地区或区域性组织中的地位与影响力,推动新的规则向更多国家和地区延伸。这既有助于维护全球规则的协调和统一,也有助于在新规则形成过程中体现金砖国家自身的利益诉求。构建国际规则实际上就是为国际经贸交往提供必须的公共服务。这一过程往往受制于成本和收益的不同步。在金砖合作机制中,中国因为拥有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的经济实力与地位,既有能力、也有意愿在短期中让渡部分经济利益,推动合作的深化和规则的形成。同样也是基于较强的经济实力和地位,中国更有能力和意愿把金砖合作机制的成果扩展到金砖国家之外。

(于春海,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系系主任,海外网特约评论员)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海外视野,中国立场,登陆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海外网或“海客”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

责编:李鹏宇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