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片酬“红线”成为“高压线” 还要看市场

2017-09-29 07:07:12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片酬“红线”能否真正成为“高压线”,最终还要看市场。

360桌面截图20170929070758.jpg

多年来,演员天价片酬成为影视行业久被诟病的“痼疾”,过高的演员成本严重挤压后期制作费用,导致影视作品质量降低。

不久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改委等五部委联合下发文件,严禁播出机构以明星为唯一议价标准。近日,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等组织又联合发布了《关于电视剧网络剧制作成本配置比例的意见》,规定全部演员的总片酬不超过制作总成本的40%。“红线”划定,靴子落地,网上一片叫好的同时,如何执行又成了问题。

有人担心,在演员片酬支付方式愈加隐性化的当下,“限薪令”有可能沦为一纸空文。比如,制作方可以将片酬转化为投资、股权、红利等,变相支付给演员;又如,演员可以挂名顾问、策划、监制等头衔,“张冠李戴”变相享受高片酬……

这些担心不无道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消除痼疾,让片酬“红线”成为实实在在的“高压线”,影视业界还需爬坡过坎,解决很多问题。其中,推进演员片酬透明化管理首当其冲。对于主管部门而言,建立演员片酬报备机制十分重要,这需要影视主管部门、税务部门等多个监管主体多方发力,综合施策;建立科学合理的处罚机制同样重要。要想做到令行禁止,背后的处罚机制至关重要,对于隐藏或变相获得片酬行为的演员,应该在吊销演员从业资格,限制演员作品播出平台等方面进行处罚。只有这样,才能让“限薪令”发挥震慑作用。同时,还可以通过税收调节等政策手段,合理调控演员天价片酬问题。

事实上,上述措施都是从政策角度采取技术手段对天价片酬进行限制。而片酬“红线”能否真正成为“高压线”,最终还要看市场。

从本质上讲,天价片酬是影视行业被劣质作品“绑架”的产物。纵观《战狼2》《美人鱼》《捉妖记》等近年来打破票房纪录的电影作品,天价明星从来都不是其成功的决定因素。然而,环视当下影视产业,真正能长期保持高水准专业化创作的制作团队屈指可数。单从市场角度来说,即使是张艺谋、冯小刚、陈凯歌这样已经取得较高艺术成就的导演,近年来的市场表现也都乏善可陈,甚至在年轻观众群中正处于被淘汰的边缘,离行业中心渐行渐远。而一些“新生代”的“跨界”导演,也因专业能力不足,作品质量参差不齐,波动较大。

质量不行,流量说话。这让数量上并不稀缺的知名演员,成为了整个行业“稀缺资源”,归根结底还是影视产业的供给侧出现问题。必须看到,影视行业绝大多数主体都不愿意被天价片酬“裹挟”。然而,电影是高风险行业,在市场整体佳作不多,电影水准、口碑都面临高度不确定的情况下,钱自然要花到更具市场可预测性的明星身上。从这一角度来说,稀缺的不是演员,而是收益的“可确定性”,只不过,演员成为这一“确定性”的唯一有效载体。

因此,影视行业整体的专业水平、制作水准不提高,明星高片酬问题就难以得到根本解决。历史无数次证明,市场上出现的问题,最终还要靠市场自身的调节来化解。从这个角度而言,“限薪令”只是个引子,用以引导和规范影视行业的市场,但要让片酬“红线”真正成为“高压线”,还要影视从业者们从自身做起,共同努力。(人民日报海外版 卢泽华)

责编:牛宁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