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改这五年,啃下多少“硬骨头”

——“这五年,不平凡”系列解读(七)

2017-10-09 07:49:43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

9月25日,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等在北京展览馆参观“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图源:新华社)

【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这五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很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党中央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大势,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推出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

为此,海外网回顾梳理过去五年党和国家提出的重要思路、重要战略、重要举措,全面展示经济社会取得的新发展、新变化、新成就。

-------------------------------

9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时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很不平凡的5年。过去的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5年,开辟了全面深化改革新时代。

改革主旋律

改革是利益的调整。恩格斯曾断言,社会主义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证明,改革正成为我们党的鲜明旗帜和当代中国的时代特征。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全党工作的重点应该从1979年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开启了改革开放时代。1984年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开始市场经济探索。1992年10月,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之后这一提法一直延续下来。1993年11月,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立了市场经济的基础框架。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这些决定,从不同方面,推进了改革进程。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突降,我国经济在洗礼和挑战中寻找着自己的新方向。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十八届三中全会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蓝图,是历次三中全会中最全面的改革规划。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初突破的是思想“禁区”,那么,全面深化改革则是趟利益“雷区”,难度和风险可想而知。

改革新成就

十八大以来,我们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的崭新局面。党中央举旗定向、谋篇布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定期召开深改领导小组会议,抓大事、谋全局,部署推动重点改革和相关工作,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共出台1500多项改革举措。

2014年,中央深改领导小组确定的80个重点改革任务基本完成,中央有关部门还完成108个改革任务,共出台370条改革成果。2015年,中央深改领导小组确定的101个重点改革任务基本完成,中央有关部门完成153个改革任务,各方面共出台改革成果415条。2016年,中央深改领导小组确定的97个年度重点改革任务和128个其他改革任务基本完成,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还完成了194个改革任务,各方面共出台改革方案419个。

经济体制改革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发展动力活力增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入人心。为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央作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决策,“三去一降一补”取得阶段性成效。经济改革是重点,而国企改革则是最难啃的“硬骨头”。改革有序展开,放开电力、石油、天然气、盐业等行业竞争性环节和公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市场准入,民间资本进入更多领域。全国国有企业公司制改制面达到90%,建设规范董事会的央企已有80多家;混合所有制改革稳妥实施,到2016年底央企混合所有制企业户数占比为68.9%,国有资本功能不断放大;2017年,中国联通等一批大型国企混改方案获得社会普遍好评。

在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的同时,政治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继续完善;文化体制改革迈出新步伐,中华文化复兴,文化产业创新创造活力进一步释放;社会体制改革立足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群众获得感持续增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框架基本形成;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协调推进,反腐败成就举世注目,管党治党正在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的发展理念成为社会风尚。各项改革“以人民为中心”,人民在改革中共享越来越多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2013年至2016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每年减少超过1000万人,累计脱贫5564万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零就业家庭至少一人保证稳定就业;城镇新增就业连续4年保持在1300万人以上。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为百姓带来实实在在利益: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由2011年的34.8%下降到2016年的28.8%;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财政补助标准从2012年的240元增加到2017年的450元,家庭医生今年将走进85%以上地市的百姓家;覆盖13亿多人口的全世界最大的医疗保健网形成,正为世界性医改难题贡献中国方案。

改革创未来

过去的5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筹帷幄,全面深化改革,一个经济有效、政治有为、文化自信、社会和谐、生态文明的新体制已见雏形;全面深化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改革的脉络愈加清晰。

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我们要继续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心,协调推进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在发展过程中保持市场经济运行高效,避免“中等收入陷阱”;以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密切党、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应对“塔西佗陷阱”;以开放的视野,承担与我们发展相适应的国际责任,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跨越“修昔底德陷阱”;在继续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好解决我国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更好实现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更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我们要通过全面改革,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坚定不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从实践上看,在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之间的某个时间,我们将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引领光明未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继续奋斗,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李旭章,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教授,海外网特约评论员)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海外视野,中国立场,登陆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海外网或“海客”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

责编:姚凌、牛宁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