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原创评论 >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中国这样做实现双赢!

海外网 2017-10-26 09:56:37

image.png

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这几年,我们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美丽中国取得了不少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深改组研究48项生态文明重大改革,2016年338个地级城市PM10比2013年降15.5%,重污染天数比例降5.6%…… 对此,西方媒体也并非视而不见。美国《外交政策》杂志刊文指出,中国正在从高耗能、高污染的经济模式向清洁绿色的经济模式转变,这对环境保护和全球能源市场都有重大意义。

不过,也有个别的外媒似乎总能在中国发展进程中“找茬”。几年前,有些外媒还在集中关注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当中共在十九大报告中以较大篇幅描述了“生态文明”问题,并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愿景的时候,一些外媒却开始表示,中国的环境保护措施可能引起经济减速,甚至损害长期的经济增长。

中国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许耀桐作客海外网“视频访谈”时表示,这种将环境治理和经济发展对立起来的观点并不正确,实际上,中国已经有成熟的思路应对经济与环境这两者之间的矛盾。

许耀桐说,这种看法并不奇怪,在西方国家很长时间都有着类似的观点,认为要么发展经济,要么保护环境,两者不可兼得,还有学者提出了“库兹涅茨曲线”来描述两者之间的消长关系。但这种认识并不准确,也遭到了很多学者的反驳。中国的决策者也一直在思考如何打破这种旧有的发展模式,避免重蹈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并由此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美丽中国”概念,都是为了摸索出一条在保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经济的新型路径。

作为这种探索的重要一环,便是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个主体功能区,分类发展。许耀桐指出,在这种分类中,全国被划分为城市化地区、农业发展区和生态发展区。在作为国民经济增长主要部分的城市化地区内,又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和重点发展区域。前者是国土开发密度已经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的地区,主要包括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等三大“黄金地带”;后者则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较好的区域,主要包括中西部的一些城市群。对这两种地区,要根据其不同情况安排经济发展的速度,考虑到资源环境的承载力。

农业发展区是农产品主产功能区,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其他产业的发展要加以限制。国家通过农业发展地区的划定,包括规定18亿亩耕地红线,保证这些地区的开发不会破坏当地的环境状况。生态发展区则包括产业发展有限制的地区和严格禁止开发的区域,通过这种调整,扭转过去对不适合开发的地区强行开发的局面,保护、涵养当地脆弱的环境状况。但对于生态发展区也不是完全不发展,而是要通过转产、转业的形式,发展旅游业等对环境破坏较小的产业,同时实现人民增收的目的。

许耀桐指出,通过划分主体功能区的做法,中国保证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环境。由于发展的“重头戏”是在重点发展的区域,这里的环境承载能力比较强,以往开发力度也不是很大,经济开发不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同时能保证经济增长的势头不会改变。

认为中国环境保护政策不会损害经济发展的看法也得到了境内外人士的认同。香港环境局前副局长陆恭蕙表示,中国有相当大的潜力在不损害经济的情况下整治环境,“在旧经济得到治理的同时,新经济仍在蓬勃发展。”“所以,不应该太消极地看待总体情况。”事实上,在中国对以钢铁业为代表的过剩产业进行“去产能”治理之初,就曾有人士认为这会拖累中国经济增速,但结果是,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关停过剩、过时、污染更大的钢铁厂的同时,中国依旧取得了6.5%以上的经济增长,在全球大型经济体中位于前列。

由此可见,通过国家的高度重视和政府的有力引导,中国已经和正在走出一条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新路,认为中国更强有力的环境保护政策会引发经济滑坡的说法没有根据。(文/海外网 王少喆)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海外视野,中国立场,登陆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海外网或“海客”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


责编:王少喆

手机海外网
使用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