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应该怎么开展

2017-10-27 09:42:05来源:光明网
字号:
摘要:总体看来,我国家庭教育中,对学生的生命教育都比较薄弱,这就需要学校教育以科学的态度推进生命教育,也引导家庭和社会转变对生命教育的认识。

当生命的计时器停止摆动,当死亡悄然降临……这一刻,你留在世上的会是什么?近日,一场集体“葬礼”在成都七中万达学校的体育馆里举行,54名初一学生静静地躺在地板上,体验着“死亡”的滋味。20分钟的体验“死亡”之后是重生,当再次面临这个世界时,不少学生留下眼泪,有人说着对“前世”的后悔、有人感悟对生命的敬畏、也有人感叹要活在当下。

  体验“死亡”,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通过设定一定的“死亡场景”,让学生了解生命,感悟人生,珍惜生命。在我国,由于父母、长辈认为死亡很晦气,大多忌讳谈死,因此,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中,很少有父母跟孩子谈到死亡的话题。总体看来,我国家庭教育中,对学生的生命教育都比较薄弱,这就需要学校教育以科学的态度推进生命教育,也引导家庭和社会转变对生命教育的认识。

  近年来,我国一些大中学校也不时举办体验“死亡”的生命教育课程。舆论在谈论这类活动时一直充满争议:有人还是持避谈死亡话题的观念,质疑为何生命教育要体验“死亡”,有人则觉得体验“死亡”是噱头,场景不逼真,就像这次这所学校组织的体验“死亡”活动,让学生们静静地躺在地板上凭空想象“死亡”并不合适,真要体验“死亡”,应该去殡仪馆或者墓地——此前重庆就有大学生去殡仪馆躺进棺材里体验“死亡”的事例,这会让学生对“死亡”有更贴近的感受。但其实,开展生命教育,重要的是举办这类教育的意识以及师生对这类教育的态度,而不在于一定要营造逼真的场景。如果仅仅把这类教育作为形式,那么,即便就是到殡仪馆体验“死亡”,学生可能也难以树立生命意识,而“人生不是用来享受的,而是用来完善自己的,人生就是不断地战斗”“一生只有活出了精彩,活出了自己,一切想做的事情都做好了,人生才不会留下遗憾”的学生体验感受,也道出了现有生命教育教学形式的空泛。

  从生命教育的核心内容看,是要教育学生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而更进一步,则是对学生权利和责任意识的教育,即自己有什么权利、尊严,要承担怎样的个体、家庭和社会责任,怎样维护自己的权利和尊严,以及不能侵犯他人的权利和尊严等等。我国一些学校近年来一直宣称重视生命教育,也举行了一些生命教育的主题活动,可是,却在日常教学、管理中,并不尊重学生的权利和尊严,这样的生命教育最终难以起到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的意识。

  比如有的学校进行的生命教育,实质是“成功学”的励志教育,通过此门课程倡导学生争分夺秒地学习,而不是让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怎样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在我国中学生中,甚至还有一句口号是“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这哪是生命教育,而是反生命教育。

  中小学开展生命教育,是服务于孩子自身的健康成长,而不是为了实现什么功利的目的。目前,大多数开设的生命教育课程有两种功利情况:一是学校把开展生命教育作为“教育成果”,于是将生命教育形式化、概念化,重视宣传效应,而忽视学生本人的成长;二是生命教育服务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希望通过生命教育,让学生更集中精力学习,因为在当前的应试教育体系中,凡是与升学无关的教育,都存在边缘化的倾向,而要推进某类教育,最终也要将其和升学挂起钩来。大家所见的学生生命教育感悟,很多都落脚到反思自己没有抓紧时间学习,没有听父母老师的话好好读书,以及决心努力奋斗等等这些教师和家长喜闻乐见的“成长”上。

  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存教育,是学生身心、人格健康成长所不可缺失的。这些教育不能被边缘化,也不能被功利化、形式化,而应该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以学生为本,尊重每个学生个体,让每个学生学会健康的生活,有责任担当。

  (熊丙奇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责编:戴尚昀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