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原创评论 >

“一带一路”不是对外“撒钱”而是全球“合唱”

——“读懂十九大”系列解读(七)

海外网 2017-11-01 09:02:58

QQ截图20171101091423.jpg

(资料图)

【编者按】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为了帮助海内外更好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刻含义,读懂十九大报告中传递出的中国发展理念,海外网评论部推出“读懂十九大”系列解读。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要求。针对有论调称中国在国际上“撒钱”是“穷大方”,本文进行了回应并指出,“一带一路”建设并非中国的独奏,而是世界的合唱。

-------------------------------------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援助力度,促进缩小南北发展差距。中国支持多边贸易体制,促进自由贸易区建设,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习近平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然而,有论调认为,当前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要用钱的地方很多,为何还要进行“一带一路”建设?投资“一带一路”会不会打水漂?其实,“一带一路”建设并非对外援助。从国内背景说,是为了解决改革开放两大问题:解决发展模式的不可持续性问题,以及全球化效应递减问题,这也标志着中国从融入到塑造全球化,从向世界开放到世界向中国开放的态势转变。从国际背景说,是中国塑造欧亚一体化,巩固大周边依托,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深化经济技术合作,建立自由贸易区,最终形成欧亚大市场。

“一带一路”建设也并非简单的对外投资。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模式正从出口、引资驱动向投资、创新驱动转型,争取产业行业标准与国际话语权日显重要。“一带一路”建设充分彰显中国的优势,正推动中国从靠拼劳动力、资源、资本、技术优势向标准、话语权、发展模式及创新优势转化。印尼雅万高铁之所以中方击败日方,很大程度上在于中方有国有银行的支持。中国模式也在非洲大显身手:非洲第一条中国标准跨国电气化铁路,从设计、施工到运营,全都采用中国模式。肯尼亚的蒙内铁路和蒙巴萨港口建设也是如此。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资金缺口巨大,资金从哪里来?据《超级版图》一书预测,未来四十年人类基础设施投入将超过过去的四千年!因为发达国家基础设施要升级换代,比如要建信息港、数字通关、智能电网、智慧城市等,而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基础设施短板的困扰。“一带一路”建设仅靠中国一家投资是不现实的,必须采取全球融资方式,创新融资模式,公私合营PPP模式为此受到青睐。

“一带一路”建设并非中国的独奏,而是世界的合唱。中国只是发起融资方之一,提供关键项目的种子基金,吸引国际金融市场融资,包括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其他开发机构贷款。“一带一路”建设强调创新合作模式,尤其是融资模式,包括公私合伙(PPP)、总承包EPC模式(Engineering, Procurement, Construction ,设计+采购+建设)等,具有九大资金平台:丝路基金、亚投行、金砖银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进出口行)、中国保险投资基金、中非产能合作基金(外汇储备,进出口行)、丝绸之路黄金基金。

资金往哪里投?投资发达国家,固然风险少,但面临投资设限的障碍,长远收益不及“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这些国家普遍类似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十分看重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经验。中国的技术市场化能力超强,最能发挥自身投资潜力。电、汽车是欧洲人的发明,但美国人把它用到极致。今天,中国也把高铁、互联网等并非中国的发明用到极致。投资“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基础设施项目,能源及港口等国计民生工程,有助于增强相关国家与中国的经济联系。

“一带一路”着眼于“五通”——以资金、技术优势制订标准:1)产业标准:新基础设施(如5G技术);2)大宗商品定价权:能源管道;3)国际投资、贸易规则。在此基础上,推进不断深化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标准化双多边合作和互联互通,大力推进中国标准“走出去”,提升中国在全球分工体系中地位。“一带一路”建设也是中国反对保护主义,在全方位开放中进一步推动投资便利化,打造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建设包容性全球化,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因此,“一带一路”建设不只是经济账。

面对外国政府更迭频繁,信用缺失,有舆论担心“一带一路”建设的经济效益与安全风险,可以理解。但是,评估“一带一路”建设的收益,要看长远、全局,看关键环节,考虑到大国投资基础设施的历史惯例。

的确,“一带一路”建设有关投资合作项目特别是部分基础设施项目投入资金大、建设周期长、成本回收慢,但从长远看,对提升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造福沿线各国人民具有重大意义。项目也要区分是政策项目还是商业项目:政策性项目多为示范工程,如雅万高铁是国企担保项目,赢得了1亿印尼人人心;而商业性项目则是按照市场原则办的。即使部分项目出问题、受耽误,从长远和整体看也是在试错,为其他项目和后期项目做铺垫。

总之,遵循“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国际惯例、政府引导”原则,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一带一路”建设不是对外撒钱,而是新的征程,是中国在沿线国家的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将中国与有关国家的合作与友谊拓展与深化,极大提升中国制造、中国营造、中国规划的能力与信誉,提升中国威望。同时,解放全球生产力,重塑人类文明史与全球化话语权,体现中国崛起后的天下担当。

(王义桅,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海外网专栏作者)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海外视野,中国立场,登陆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海外网或“海客”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

责编:戴尚昀

手机海外网
使用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