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应为祖国“强起来”贡献正能量

2017-11-06 16:54:09来源:环球时报
字号:
摘要:围绕《国歌法》本地立法出现的一系列舆论战和政治博弈,不过是香港反对派近年来主打的“去中国化”议题之一环。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4日下午通过决定,在香港《基本法》附件三中增加全国性法律《国歌法》,这意味着《国歌法》的香港本地立法工作已如箭在弦。意料之中的是,相关争议在香港社会随之升温。

  尊重国歌本是一国公民应有之义务,可这在香港偏偏成了一个政治议题。可以预见,香港反对派立法会议员固然无从反对《国歌法》本地立法,但一定会在细节上作文章,例如如何界定“不尊重国歌行为”、会否限制二次创作、是否设立追溯期、要求首先展开公众咨询等,以阻扰《国歌法》本地立法。

  围绕《国歌法》本地立法出现的一系列舆论战和政治博弈,不过是香港反对派近年来主打的“去中国化”议题之一环。在2015年年中捆绑否决政改方案后,反对派已把核心政治议题转向“去中国化”,时常操弄“一国”议题,夸大陆港矛盾,更不停打出“恐惧牌”,试图扩大港人与内地的分离意识。

  除了《国歌法》话题,近日荒腔走板的“一地两检”争议,也是反对派“去中国化”操作的写照。西九龙高铁“一地两检”方案已获大多数香港民众支持,特区政府本可按照“三步走”的节奏推进落实,只是为了尊重立法会才提交了一份无约束力的议案。而反对派先是阻碍政府提交议案,后在审议过程中不断“拉布”,更不惜冒犯新闻自由,以动议新闻界离场的方式阻止议案表决。

  香港在回归后纳入国家治理体系,从中央政府到特区政府一直在推动港人心归、增强国家认同感,但一些反对派不断挑战“一国”底线。《国歌法》本地立法、“一地两检”方案以及开始启动的中国历史课程在初中独立成科,都受到了反对派的鼓噪,他们希望继续引发香港社会围绕国家认同、国民教育的争议,甚至挑动一小部分拒绝融入的势力对抗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历史大势。

  有“香江第一健笔”之称的林行止,始终笃信并鼓吹自由市场经济,但大约十年前,他在专栏中首次承认自己不再是“盲目的自由市场信徒”,这引起了传媒热议。过去两周,他甚至遭到部分香港反对派时事评论员的公开辱骂。原因很简单,因为他在专栏里建议香港“需要主动地与内地看齐”。应该说,林行止先生起码看到了世界大势所趋,而不少反对派依旧蒙着眼睛和心灵看祖国。

  一个所有人都能看清的事实是,香港未来的出路在于与内地真正相向而行,香港的一些势力不能再生活在旧时空之中了。港人对国家多一份尊重,国家自然也会对香港多一份信任,香港的发展空间也势必会更为宽松、宽广。

  祖国已经向着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迈进,香港任何“去中国化”的势力只会越来越没市场。香港民众现在想的应该是如何增进国家认同并为祖国“强起来”贡献正能量,而不是发挥任何副作用。

责编:栾雨石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