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巴布韦:昔日“面包篮”何以变成高通胀率国家

2017-11-20 15:33:33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津巴布韦经济发展之“痛”主要还是政府政策的问题,如本土化政策就对外资进入产生很大的不利影响。

图片1.png

当地时间11月15日,津巴布韦哈拉雷,民众在银行外排队取钱 (图源:《北京青年报》)

津巴布韦政治变局近日引发持续关注,其高居不下的通货膨胀率一度被认为是政治动荡的诱因。据凤凰网报道,21世纪初津巴布韦开始了非常可怕的恶性通胀,大量超发货币导致该国货币一再贬值。到2008年5月,津巴布韦央行不得不发行面值1亿元和5亿元的钞票,之后甚至出现了面值100兆的钞票,但价值却只有25美元。国际货币基金公布的数据显示,津巴布韦通胀率已经达到500000000000%。但据报道,实际通胀率远大于此,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高级研究员史蒂夫-汉克所公布的数据统计,津巴布韦通胀率已高达89700000000000000000000%。

津巴布韦曾经是非洲最富裕的农业大国和南部非洲第二大经济体,GDP年均增长率超过4%,并曾连续两年达到21%,因而是当时非洲经济平均增长率的3倍,且其粮食长年出口欧洲,这个国家曾被誉为“非洲面包篮”。可是如今,它却变成一个政治动荡、经济内外交困的国度,社会问题充斥着整个国家的发展轨迹,如粮食匮乏,疾病横行,通胀率高居不下。

激进的民粹主义土地改革令经济一蹶不振

从2000年起,津巴布韦总统穆加贝开始大力推行激进的“土地改革”政策—— 强行收回4000名白人农场主的土地,将之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黑人。此举大大破坏了津巴布韦原有的经济体系,引发了粮食危机,该国的农业、旅游业和采矿业随之一落千丈。丝绸投资(Silk Invest)非洲投资主管阿金路伊(Funmi Akinluyi)评论说,穆加贝采取民粹主义立场——虽然他的政策一直在为广大人民的利益着想,但这对于经济发展来说可能不是最好的方案。非洲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理事会前主席萨姆·莫约同样认为,土地改革采取的方式过于激进,如果能更缓和一点,农业生产不会下滑得如此严重,特别是在2005-2008年,玉米和烟草产量曾下降了60%-70%。

不仅如此,这一事件直接导致津巴布韦出现了严重的货币危机。“土地改革”后,政府多次推出大面值纸币,并允许美元、欧元、英镑、人民币、日元等9种货币在当地流通,采取“换币”行动,甚至推行了比特币,以挽救经济的不稳定,但由于长期缺乏美元储备,中央银行实行管制,恶性通胀不仅没有避免,津巴布韦人反而开始疯狂地囤积任何他们认为具有保值能力的东西,如汽车、房产和股票。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分析认为,津巴布韦土改致使津农业经济因为错误的土改政策而大幅度衰退,进而动摇了整个国民经济与人民生活的基础。

无序金矿管理难以挽救每况愈下的经济

由于外汇短缺,津巴布韦急需用黄金来换外汇,金矿成为津巴布韦最优先的产业。尽管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但无序的管理和落后的设备使得为数不多的矿业开采难以挽救津巴布韦疲弱的经济。

据《国际金融报》报道,加拿大喀里多尼亚矿业开发的毯金矿区(51%股权由津巴布韦本地持股)2017年第三季度产出14389盎司黄金,每年为津巴布韦经济带来约7000万美元外汇,成为津巴布韦政府全力支持配合的重要金脉。但是目前津巴布韦政府负债75%,积欠非洲发展银行6.42亿美元、世界银行14亿美元、欧洲投资银行2.94亿美元。由于积欠贷款未偿,已无法再向国际组织取得新贷款,2016年政府预算赤字达14亿美元,2017年预期政府收入不到35亿美元,开支却高达60亿美元,也就是赤字将扩大至25亿美元。

本土化政策压缩经济发展空间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沈晓雷分析认为,津巴布韦经济发展之“痛”主要还是政府政策的问题,如本土化政策就对外资进入产生很大的不利影响。为保证本国人特别是黑人的利益,津政府规定在津投资资产价值50万美元以上的非本地企业应将不低于51%的股份或股权出售给津巴布韦本地黑人。该政策涉及矿业、制造业、金融业和旅游业等行业,成为津经济持续低迷的一大诱因。本土化政策也加大了在津外资企业的投资风险,打击了它们的投资信心。

自2000年土地改革后,津巴布韦一直遭受着美国和欧盟为首的西方国家制裁,有估算认为,到2013年,仅欧盟的制裁就给津造成至少420亿美元的损失,而这些损失的直接受害者无疑是普通民众。在西方长期制裁对津巴布韦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负面后果的情况下,阻断外资进一步压缩了津巴布韦经济发展的空间。(综编/海外网 刘思悦)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海外视野,中国立场,登陆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海外网或“海客”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

责编:刘思悦、牛宁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