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新时代大国外交":"远交"更需"近交"

2017-12-08 16:17:52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过去,“大国外交”更多是指中国与大国之间的外交;现在,“大国外交”中的“大国”更多地指中国自己。

微信图片_20171208162719.jpg

第18期“金台沙龙”现场 (谢明 摄)

12月7日,第18期“金台沙龙”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举行,本期主题为“新时代大国外交”。会上,各位国际问题专家就十九大后中国外交的走向进行了热烈讨论,一致认为党的十九大后,中国外交面临新机遇、新挑战,需要有新目标、新作为。

在谈到新时代大国外交的特点时,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特聘研究员贾秀东提出,十九大为中国外交确立了框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成为国家新的目标,这将带来中国国家整体实力的大幅提升和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

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中心主任叶海林则指出,“大国外交”的意涵有所变化。过去,“大国外交”更多是指中国与大国之间的外交;现在,“大国外交”中的“大国”更多地指中国自己。随着这种自我认知发生变化,随之而来的是对外心态的变化。事实上,这些变化从十八大开始,已经表现出来。2014年的中国周边外交工作会议上我们就提出,需要“奋发有为的中国外交”。

针对中国外交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贾秀东认为,随着中国整体实力的上升,中美之间在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差距在缩小,“中美争夺世界领导权”的声音将上升,中国需要处理好坚持自身发展和与大国竞争的关系。同时,中国的发展,为其他国家提供了不同于西方传统发展模式的路径选择,也可能会引起所谓的“北京共识”和“华盛顿共识”的“模式之争”,中国需要在坚持道路自信的同时避免模式之争。最后,中国在实力提升之后仍然坚持发展中国家的自身定位,这是合理的,但也应与时俱进,根据新的形势适时对政策加以调整。

叶海林则把关注点放在中国周边,他指出,十八大以前,“大国外交”的妥善处理,比如中美的稳定,曾为中国外交带来全局性的好处。但自钓鱼岛之争后,中国面临的突出问题更多体现在周边,甚至出现了大国关系问题和周边关系问题相交织的局面。例如,当中国与美国在周边的博弈中处于下风的时候,周边其他国家也倾向于对中国采取更为强硬的立场。

谈到中国外交的未来走向与趋势,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教授凌胜利同样认为,周边外交将成为中国对外交往的“重头戏”。他分析,在2035年之前,周边地区依然是中国和平发展的重要依托,周边外交在中国总体外交布局中处于首要地位这一点基本不会改变,这是由中国自身的实力限制和世界大国对于亚太地区的持续关注这两方面的因素决定的。而中国“周边”的概念也因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扩展了内涵。他还表示,十九大的报告提升了“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设想的地位,而周边地区无疑是这些理念和举措的重要试验场。新时期的周边战略要以大国关系和周边安全作为攻坚克难的两大核心议题,也要促进大国与小国和谐共处,推动周边战略从“积蓄实力”向“构建权威”转变,从而助推周边命运共同体的目标实现。在大国和小国关系问题上,要解决周边国家对中国“敬而不亲”、在大国间“左右逢源”甚至是“远交近攻”的问题。

除了对中国外交的整体阐述外,与会专家还针对近期外交领域的一些热点问题,如中美关系、中日关系、中韩关系、朝鲜半岛问题等回答了海外网网友和现场记者的提问,就地区问题的走向发表了看法。(文/海外网 王少喆)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海外视野,中国立场,登陆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海外网或“海客”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

责编:刘思悦、牛宁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