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行业成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突破口(图源:新华网)
12月19日,国家发改委组织召开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启动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以及新闻发布会,标志着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的正式启动。
国家发改委此前颁布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称,按照“坚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发电行业(含热电联产)率先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之后再逐步扩大参与碳市场的行业范围,增加交易品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启动建设,不仅为能源行业的绿色转型提供了良好机遇,也为中国“蓝天保卫战”的胜利提供了保障。
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府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战略位置。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而如何防止污染已然成为政府和企业发展中着力解决的问题。
2013年9月国务院发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即“大气十条”),提出到2017年全国空气质量总体改善,重污染天气较大幅度减少。在“大气十条”第一阶段的收官考核之年,中国的污染防治也初有成效。环保部部长李干杰在中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2017年年会全体会议上表示,2017年1月至11月期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PM10)平均浓度比2013年同期下降20.4%,这五年来,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忽视生态环保的状况明显改变,基本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生态环境治理模式。
此外,中国近年来在环保上的成就也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在11月举行的波恩气候变化大会上,中国对于国内环境污染的防治和新兴能源的运用得到世界的关注。此外,12月初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的联合国环境大会上,中国更得到六项“地球卫士奖”中的三项。中国对再生能源的开发与投资,及中国企业在绿色能源技术方面的开发,都随着中国在全球的巨大经济和政治影响力而产生广泛的影响。中国环保成果能产生大范围的影响力,离不开多年来在环保方面所做出的努力。
为了实现环境污染防治的目标,中国建立了完整的环境治理及环保督查体系。特别是在2017年,生态环境领域的新政策、新思路不断出台,按照《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要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生态红线划定方案、环境保护税法等各项措施相继出台,有条不紊的依次推进。
除了政策之外,对于清洁能源的推广与使用、企业绿色转型的推进、改革与监督的实施都促进了污染防治成效的显现。以此次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建立为例,环保压力促使中国进行气候和能源政策改革,新的国家碳市场是对环保压力的又一反应。全国碳市场的启动建设,促使企业增强其竞争优势,一方面激励企业加大节能减排,通过科技创新来降低污染排放,同时也可以鼓励企业加大对于清洁能源的开发,以此来促进整个能源产业的绿色转型。在市场机制的调控下,企业将主动寻求新节能技术来优化自己的能源结构,降低碳的排放量,同时也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由此可见,此次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正式启动,以温室气体减排为中心目的,以市场机制来推动企业绿色转型,标志着我国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向着绿色低碳发展迈出了市场化的崭新一步。碳市场的启动,不仅仅表现了中国在环保攻坚方面的决心,还体现了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碳市场进行节能减排的国际担当。(综编/海外网 介瑾)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海外视野,中国立场,登陆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海外网或“海客”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
责编:介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