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一带一路”机制是否开放透明?是规则导向还是发展导向?这是“一带一路”的西方典型之问。
日前,有美国政府高官表示,中国试图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建立自己的规则和准则。这可以说是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一带一路”倡议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何来中国建立自己的规则?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为例,目前亚投行的主要结算货币是美元,并始终坚持“lean,clean,green”,(精益、清洁、绿色)的高标准,正如上世纪60年代成立的亚行不会对世界银行造成冲击一样,亚投行也不会对现有金融体系造成冲击。
而就在近日,韩国总统文在寅和日本首相安倍相继表示,愿与中国就“一带一路”倡议开展对接。一方面体现了两国领导人改善对华关系的意愿,另一方面也证明“一带一路”倡议正受到国际社会更广泛的认同。这与美国态度形成了强烈反差。
西方对“一带一路”倡议各种各样的质疑,反映西方不习惯、不甘心中国领导世界,不认可、不看好中国发展模式及其国际推广。将“一带一路”倡议看作是中国试图改变现有地区和国际秩序、获得地区和全球主导权的国家战略,即中国试图改写国际规则,完全是将自身国际影响力的下滑迁怒于中国,迁怒于“一带一路”倡议。党的十九大后,“一带一路”倡议被写进党章,更让西方民粹主义找到了转移视线、转嫁矛盾的靶子。
“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以来,中国通过平等协商,已经同80个国家和组织签署合作协议,同30多个国家开展了机制化产能合作,在相关24个国家推进建设75个境外经贸合作区,中国企业对相关国家投资累计超过500亿美元,创造近20万个就业岗位。这些数据充分证明,“一带一路”倡议的本质是互利共赢的,得到了相关国家和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和欢迎。这里面,哪一个是中国强加于人的?中国从来没有、也不会寻求建立一国主导的规则。 “一带一路”倡议不是要搞什么“小圈子”,也不针对任何国家,而是开放、包容的。
如果说“一带一路”倡议改变了什么,就是推动全球化朝向开放、包容、均衡、普惠、可持续方向发展。
自从古丝绸之路中断后,欧洲人走向海洋,开启所谓的全球化。然而目前,世界上仍然有很多地方依然生活在贫困之中。“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让所有人在晚上都有电,见到光。按照世界银行数据,当今世界产出的八成来自于沿海地区的一百公里的地带,这种西方中心的海洋型“全球化”其实是“部分全球化”(partial globalization),我们还需要更多的互联互通,帮助内陆地区寻找海洋,帮助南方国家实现工业化,助推人类文明的共同复兴,打造更包容的全球化(inclusive globalization)。
如果我们把作为古代东西方贸易与文明交流之路的丝绸之路称之为全球化1.0时代(其单元是文明,载体是欧亚大陆,动力是贸易—文化,遵循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丝路精神),把近代西方开创的全球化称之为全球化2.0时代(以民族国家为单元,通过海洋实现全球贸易-投资扩张,确立西方中心世界),那么,“一带一路”倡议是21世纪的跨洲际合作倡议,不只是打通历史上中断的丝绸之路,而是借助丝绸之路的历史概念,开创新型全球化——全球化3.0时代:秉承“万物互联”(ANT all things connected),运用3D打印机、大数据和智慧城市,推动E-WTO进程,开发和应用包容性技术——改变传统技术让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状态,创新和实施包容性制度安排——推动国际贸易、投资规则更加公正、合理、包容,开创包容性全球化——实现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千年梦想。
因此,“一带一路”倡议着眼于欧亚地区的互联互通,着眼于陆海联通,是对传统新自由主义主导的全球化的扬弃。美战略家Parag Khana在其书中提出,传统全球化——关税减让,最多能推动世界经济增长5%,而新型全球化——互联互通,将推动世界经济增长10—15%。因此,“一带一路”倡议给全球化提供更强劲动力,并推动改革传统全球化,朝向开放、均衡、包容、普惠方向发展。
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将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合作架构。同时,“一带一路”倡议旨在打造“绿色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智力丝绸之路”“和平丝绸之路”,让老百姓在其中有更多的参与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可以说“一带一路”倡议是老百姓版本的全球化,这与跨国公司或少数利益集团把世界变成投资场所的全球化有本质的不同。而这大概就是让西方不安的原因。
(王义桅,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海外网专栏作者)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海外视野,中国立场,登陆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海外网或“海客”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
责编:刘思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