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答题:一场披着“知识经济”外衣的砸钱游戏

2018-01-12 07:03:47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这些付费知识平台大多以传播信息为主,或者说是碎片化的知识,难以形成一个系统和体系去引导大家进行学习。

图片1.jpg

2018年开年,各类“直播答题”火爆网络。(图源:中国网)

2018年一开年,“知识”就成为了关注的焦点。先是在2017年跨年夜深圳卫视、浙江卫视、广东卫视进行的“思想跨年”打破了以往跨年歌舞晚会霸屏的现象,用演讲的形式为观众提供一场“知识跨年盛会”。再到2018新年钟声刚敲响,“直播答题”横空出世,从“网红”王思聪“冲顶大会”单次豪掷砸十万元,到今日头条旗下西瓜视频的“百万英雄”、映客旗下的“芝士超人”以及花椒直播旗下的“百万作战”,各家直播平台纷纷跟进狂撒百万现金入局。

其中,“直播答题”的横空出世,引起了网络上关于这一类“直播+知识经济”模式的讨论。首先,“直播答题”可以被算作是“知识经济”么?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史兴庆认为,通过直播答题加打赏这种方式,将“知识”和“经济”联系在一起了,从这个角度看,称其为“知识经济”不为过。但其进行的知识竞赛的内容本质多年前就在电视媒体上活跃过一段时间,像《开心辞典》《幸运52》等都收获了不错的收视率,在新媒体时代,在网络上再生之后,充分发挥了受众参与互动的新媒体优势之后,就再次成为了爆点。况且目前依靠着“某某某撒钱”的模式盈利和博噱头,等这段时间的热度过去之后,“直播答题”如何发展还有很大的不确定。

但同时,直播答题加打赏,同之前直播的模式没有根本变化,只是内容进行了改编,国家发改委首席经济学家万喆认为,“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直播答题’不算是知识经济的范畴”,从根本上来讲,它是类同于直播行业的,只是在2017年传统文化大火的情况下,为了迎合市场和大众的文化需求,将内容进行了转换。

跳出“直播答题”这个模式来看,市场对于文化的需求确实在逐步提高,大众对于“知识付费”的接受度也不断提升。在“互联网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依托于互联网而产生的新媒体成为了“知识经济”最有力的发展力量。

在2017年,不仅仅是传统媒体上文化知识内容开始火爆,依托新媒体而发展的知识内容平台也发挥了极大的影响力。众多知识付费平台表现良好,喜马拉雅FM估值上百亿,咪蒙、薄荷阅读等内容运营商也得到众多用户的青睐。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史兴庆认为,这些付费知识平台大多以传播信息为主,或者说是碎片化的知识,难以形成一个系统和体系去引导大家进行学习。虽然现在各类“知识付费”内容发展的风风火火,成为网络经济的一个突破点,但这些平台也好,节目也好,能真正给受众带来什么还需要深入研究。总的来说,现在看来,目前盛行的“知识付费”平台和节目,还是一种“更高形式的娱乐,对很多受众而言,凑个热闹是可以的,但还难以达到寓教于乐的层面”。但从好的方面来讲,史兴庆认为,虽然这些付费知识平台的前途还不能简单预测,但确实“给知识经济上行发展又营造了一层氛围,推波助澜了一把”。

从经济市场的角度来看,知识类的内容还是很有市场的,除了这些付费类知识平台提供了大众较容易接受的知识文化,出乎意料的,一些较为深刻的知识内容也得到不少的关注。以直播课程为例,在直播平台上,一些专家会开设课程讲述专业领域的内容,像历史或是政治学这样内容较为深刻的视频,也同样收获了不少的点击量。国家发改委首席经济学家万喆认为,“虽然我们总说深刻的内容不如大众文化更受市场欢迎,但在知识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不管是大众文化还是历史、政治学等深刻的知识内容,都是有市场需求的内容”。

以此来看,知识经济在中国是有其发展的空间的。史兴庆认为,“大众认为学习知识,不再仅仅是为了上学和工作的需要,而变成了日常生活的一种需要”,互联网的包容性给了大众不断接受新知识的机会,也给知识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在发展的过程中,提供知识内容的企业还是应该以“内容为王”作为导向,万喆认为,激烈的竞争使得市场对于内容的要求不断提升,因此要增强企业自身的知识储备,同时也要对大众的需求有清醒的认知,以制作精良的内容来适应市场的需求。(文/海外网 介瑾)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海外视野,中国立场,登陆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海外网或“海客”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

责编:戴尚昀、牛宁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