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春运来了!小小车票变化折射中国飞速发展

2018-02-01 15:47:15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一列列火车,一张张小小的车票,经历了从“彻夜排队”到“动动手指”,从拥挤的绿皮车到宽敞的“复兴号”,从普铁的长途颠簸到高铁的风驰电掣,成为中国春运和中国社会日新月异变化的忠实见证者。

今日零时52分,北京春运首趟临客3603次列车开往重庆北 新京报.jpg

2月1日零时52分,北京春运首趟临客3603次列车开往重庆北(图源:新京报)

春运来了,这场一年一度的“人类最大规模的周期性迁徙”带着数亿人对家的期盼,在中国拉开了帷幕。2月1日,2018年春运的大幕正式拉开。在1月31日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连维良介绍,2018年春运从2月1日开始至3月12日结束,共40天,春运期间预计全国旅客发送量将达到29.8亿人次。

飞机价格太高,汽车时间太久,铁路成为历年春运最受欢迎的出行方式。2018年春运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3.9亿人次。一列列火车,一张张小小的车票,经历了从“彻夜排队”到“动动手指”,从拥挤的绿皮车到宽敞的“复兴号”,从普铁的长途颠簸到高铁的风驰电掣,成为中国春运和中国社会日新月异变化的忠实见证者。

从硬纸板到二维码,车票的变化承载着时代的进步

硬板车票.jpg

第一代硬纸板车票(图源:央视新闻)

中国铁路的第一代火车票,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结束使命,是使用“历史”最长的车票形式。第一代火车票采用约两指宽、小指长的硬纸板作为材料,是一种半手工模式的车票,售票的方式自然以人工为主。

硬板票虽然低效,但有一个好处是车票的发售相对透明。因为车站通常会公示每趟车的预留票额,所以只要来得早,排得够靠前,肯定能买到车票。到上世纪90年代,为了能让更多人买到车票,在春运抢票期间,铁路部门增开成百乃至上千个售票窗口,租用体育馆售票、开出流动售票车售票。

1997年1月,北京西站春运高峰时,出动多辆流动售票车,到市区街头售票.jpg

1997年1月,北京西站春运高峰时,出动多辆流动售票车,到市区街头售票(图源:央视新闻)

熬夜排队、“一票难求”似乎就是那个时代人们对于春运的记忆。带着小马扎和被子连夜排队买火车票的故事,不仅仅出现在春晚的小品中,也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

第二代改版软纸车票.jpg

第二代改版调整后的软纸车票(图源:央视新闻)

到了20世纪末21世纪初,互联网技术的逐渐应用使得火车票的防伪和购买方式都有了极大的进步。1996年末,当时的铁道部确立了软纸客票统一样式标准,正式开始在全国推广使用软纸车票。“软纸票”开始代替“纸板票”上岗,经过改版后,成为沿用至今的红色软纸票。

2007年2月10日,北京西站售票广场聚满了排队购票的旅客.jpg

2007年2月10日,北京西站售票广场聚满了排队购票的旅客(图源:央视新闻)

软纸式火车票的广泛使用,恰是在我国人口红利释放与城镇化进程最快的阶段。尽管路在增加,车次在增多,车速在加快,但春运期间,买票难、乘车难仍是焦点问题。回家的路,依然辛苦。车站售票厅连夜排长队购票的现象仍未缓解,“一票难求”仍是铁路运输需要解决的难点。

2008年,京津城际列车启用如今广泛使用的蓝色车票,真正信息化的车票出现。到2011年,12306网站开通,从此,互联网购票成为主流方式,排长队熬夜买火车票的时代正在慢慢结束,信息技术的进步为春运提供了巨大的便利。

2012年,铁路售票全面实行实名制,加密身份信息、条形码、二维码成为火车票面上不能缺少的内容,在印刷技术和防伪功能上都有了极大的提高。

如今,裹着军大衣、排队两三天只为一张火车票的画面几乎再也见不到了,春运大军出行方式也越来越多元了。购票方式从车站“肉搏”到网上抢票再到手机端购票,这既是人们出行方式的变化,也见证了时代的进步与发展。

从绿皮车到复兴号,车速的变化加快回家的步伐

77560530.jpg

“复兴号”动车组(图源:中新网)

上世纪90年代,一提起春运,大多数人的印象中都是“逛次逛次”的绿皮火车,难以落脚的拥挤车厢,和“瓜子花生方便面”的叫卖声,回家的时间也动辄需要十几个小时,甚至要好几天。

2007年4月18日,动车组全面上线投入运营,我国铁路第六次大面积提速,中国逐步迈入“动车时代”。2008年,京津城际高铁的建成通车,代表着中国高铁时速达到350公里/小时。2017年,随着“复兴号”高铁的投入使用,高铁时速最快可以达到400公里/小时,

从1978年时,全国铁路营业里程仅5.17万公里,旅客列车运行时速只有43公里到2017年底,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2.7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2.5万公里,最高运行时速350公里,四十年时间,铁路发展日新月异。

铁路建设的飞跃发展让旅客归乡的路变得更“短”,旅途也从原来的“惊心动魄”变得“温馨而有序”,从“走得了”到“走得好”,春运铁路运输的变化反映出中国在社会变革、科技创新、服务改进的一步步历程。

自1980年《人民日报》第一次使用“春运”这个词以来,30多年的时光,中国铁路运输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春运民众首选的出行方式,铁路运输的成败成为春运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新一年的“春运大戏”已经开始上演,身为主人公的归乡旅客在匆匆的赶路中,一定也能体会到时代社会进步的痕迹。随着铁路建设的不断提升、技术发展的不断进步、人文关怀的不断加强,春运的出行更加智能、旅途更加快捷、服务也更为贴心。(综编/海外网 介瑾)

(综合新华网、凤凰网、网易、人民网等相关报道)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海外视野,中国立场,登陆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海外网或“海客”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

责编:介瑾、戴尚昀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