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3》“变味”了?讲好中国故事任重道远

2018-02-24 14:23:18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很多人评价说《舌尖3》不“下饭”了,因为节目组将更多的笔墨用于讲述背后的文化历史,更具有人文关怀。

00300587113_5de895fc.jpg

2月19日(大年初四),备受期待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终于在一片呼声中拉开帷幕,《舌尖》系列自2012年第一季播出以来,热度一直高居不下,被称为“良心纪录片”,成为中国为数不多的纪录片超级IP。第三季开播之际,各方观众更是早早就备好小板凳坐在电视机前,等待开播的到来。

据悉,《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一共有8集,截至23日晚,已播出5集。但是,相较于开播前的一片看好,目前网络上对于《舌尖3》的评价有着众多不同的声音,在评分网站豆瓣上的评分也从首播的8.8分,一路降到5.0分。

舌3 豆瓣.png

先是因为第1集将众多篇幅放在章丘铁锅的制造上而被认为是在“带货”,而后又不断被网友揪出“常识性错误”。23日又因为第4集中的“中药口红”被扒出使用的工具都是淘宝上的“三无产品”,在网络上“火”了一把。

图片1.png

23日刚播出的第5集因为讲人物故事的篇幅远远大于美食而被网友吐槽“《舌尖3》拍成了《感动中国》?”

图片2.png

就目前网友的评论来看,大多认为《舌尖3》不再是一档美食纪录片,“本来是奔着美食去的,结果食物却成了配角”。

这一季的《舌尖上的中国》相较于之前的两季,更倾向于讲述中国的美食故事,传播美食背后所包含的中国文化。遵循这个思维,《舌尖3》分为“器具”、“宴席”、“厨人”、“小吃”、“点心”、“食养”、“时节”、“融合”八个主题,导演刘鸿彦表示,“这种结构是有内在逻辑的。大家都说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我们想把背后附着的东西挖掘出来”。她说希望通过《舌尖3》,“挖掘我们中国人是如何一口一口吃成今天这个样子的”。

《舌尖3》的制作组在前两季接受度非常高的情况下,决定改变表达方式,对美食文化的创新表达进行探索,进行冒险一搏。目前市面上有大约400到500档美食栏目活跃着,加上“寻味”系列、“味道”系列等几乎覆盖每一个省市的美食纪录片,《舌尖3》的制作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因此,基于传承和创新的双重要求,《舌尖3》在呈现令人馋涎欲滴的美食的基础上,增加了美食的文化感和历史感,通过大量前期调研、学术研讨,对中国菜肴前世今生进行溯源。

很多人评价说《舌尖3》不“下饭”了,因为节目组将更多的笔墨用于讲述背后的文化历史,更具有人文关怀。导演刘鸿彦曾表示要“食物、人物和文化一个都不能少”。通过食物这个载体,挖掘背后的人物和文化故事,向中国观众展现文化传承,向海外观众讲述“中国故事”。

《人民日报》曾刊文称“讲好中国故事,关系国家形象,关系我国际话语权,关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舌尖3》身负传递中华饮食文化的重任,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至关重要。《舌尖3》的剧组为此邀请了来自荷兰等国家的摄影师和剪辑师,希望把中国美食通过外国人的新鲜视角呈现出来,除了希望向国内观众传递美食文化外,更希望能站在世界的框架下审视中国美食,向海外传播中国文化。

对于网友的反馈,可以看出在讲述“美食故事”的方面,《舌尖3》确实还存在一些不足。美食本身是创新的,艺术的表达更是创新的,但如何使创新落地生根,让观众接受仍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和磨合。在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的方面,仍然任重而道远。(综编/海外网 介瑾)

(综合人民网、凤凰网、观察者网、央视网等相关报道)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海外视野,中国立场,登陆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海外网或“海客”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

责编:介瑾、李鹏宇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