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原创评论 >

日媒:改革开放40年,特点是“质朴政治”

海外网 2018-02-28 14:30:41

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农民展示领到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2015年7月8日摄)。_副本.jpg

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农民展示领到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2015年7月8日摄)。

日经中文网28日刊出日本杏林大学综合政策学部及研究生院国际协力研究科教授刘迪的文章《站在“新时代”,将如何纪念改革》。文章回顾了40年前中共领导的伟大变革,指出改革开放40年,其政策最大特点之一是实践主义路线,在政治上的特点是“质朴政治”。今后如何继续坚持政治的质朴性,至关重要。

以下是文章摘编:

——————————————————————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据悉中国政府将“隆重纪念”。40年来的中国改革,理论往往走在实践之前,但任何理论是否正确、能否持续,都要接受民心检验。而在40年后的今天,我们应如何认识40年前的那个伟大转变及其历程?总结这个经验,对今天及未来中国发展,十分重要。

1976年的中国,民众贫困如洗,经济面临崩溃。不论是中共还是民间,都在苦苦思考中国未来的方向。值得庆幸的是,在那两年中,中国亿万民众十分耐心,为中共提供了宝贵的反思时间。尽管历经磨难,但中国人民仍怀有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渴望。彼时的中共准确把握、正确理解了历史给予自己的这个机会。1978年,中共领导了一场伟大变革。粉碎“四人帮”,是1978年伟大变革的第一步。1978年底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则将1976年革命序曲释放的巨大能量,引入一条非常宽阔的理性河道。

改革开放,是中共凝聚共识的一次决绝的行动。40年来的中国发展历程证明,改革最强大动力来自亿万获得土地承包权的农民,来自百万身怀报国情怀的技术专家,来自千万历经悲情的返城“知青”,来自那些曾是世界最勤奋的大学生,也来自曾饱经冤屈重被“解放”的中共干部。他们的悲愿,凝聚成为推动改革开放的坚定意志,这是中国人民坚强走过40年的强大力量。

中国改革,没有采取俄罗斯的休克疗法,而是采取渐进主义方针,小心翼翼尝试,注重信息反馈,试点成功后再做普及。渐进主义并非不问“顶层设计”,而是政策制定实质依人心所向。改革之后,中共提出种种目标,皆避虚就实,坚信“发展是硬道理”。邓小平时代的中国,放弃对外发力支援“世界革命”的方针,目光内敛,埋头苦干。“小康目标”彰显质朴政治,赢得民众理解与支持。政府沿海发展战略的成功,让中国收获了信心。在制度上,20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倾力改革诸多法律法规,为入世奠定基础。今天中国已然成为全球化主要旗手。这得益于20世纪90年代的改革。

改革开放40年,其政策最大特点之一是实践主义路线。改革,是对以往虚幻目标的告别,同时又是一次小心翼翼的启航。这个航行不依教条指导,也不预设宏大目标,其方向、路线均经受实践成败检验。这种渐进主义避免了重大决策失误。在实践中,中共对其实践层面信息不断反馈、不断调整,通过“调适”政策,维持政策的平稳,并寻找下一方向。

在中国社会中,众多价值殊难调和。那么今天中国应如何超越,克服价值对立,凝聚共识?改革40年间,中共不鼓励意识形态争论,更不赞同其对立斗争,而是以发展回避、超越各种意识形态论争,在这种开放性实践中,构筑新合法性。

中国40年的改革成功,源自中央不断简政放权,让广大地方政府,普通民众获得发展经济自主权。在发展生产力的旗帜下,移居自由、创业自由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亿万职工、农民摆脱“单位”、土地束缚,各类学校毕业生实现自由择业。

今天中国已经进入“新时代”。在“新时代”,中国发展正从量的扩大转向“质”的提高,社会充满技术革命激情。伟大的新技术革命给中国人民带来自信与自豪。中国正以技术创新改变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技术正在创造一个崭新的中国社会。这是“新时代”的一个特点。还有一个问题在于,在“新时代”,中国人应如何认识自己与世界?“中国速度”“中国效率”无疑令人瞩目,但仅这些,尚不足以获得世人持久尊敬。中国要有自己的文化目标,只有恢复文化大国,才能无愧列祖列宗,才能重放固有辉煌。

改革开放40年的政治,其特点是“质朴政治”。这种政治摈弃宏大虚幻理念,以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故赢得民众信赖,发展一步一个脚印。中国是经济大国、政治大国,但今天尚未成为人民均富的国家。今后如何继续坚持政治的质朴性,至关重要。中国最伟大最持久的力量仍在民间,亿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推动中国改革的强大持久的动力。回顾改革开放40年历程,中国的发展,乃在于政治如何真诚面对民众,认真回应最广大民众的深切呼声。(海外网 吴正丹)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海外视野,中国立场,登陆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海外网或“海客”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

责编:吴正丹

手机海外网
使用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