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国台办联合国家发改委等31个部委办,大力度推出31条惠台措施。从投资、金融、产业、就业、文化、科技、传播、社团和社会治理等综合政策领域,全力落实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要求。这是中央深化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里程碑式的政策体系。
由于这个政策体系的政策受众为台湾居民,政策目标为促进对台交流合作与融合发展,政策本身将促进台湾居民享有与大陆居民同等的经济社会待遇,而且政策本身由多个公权力部门公开发布,具有公共性、综合性、系统性和针对性,涉及国家发展与国家统一的公共利益,因此可以称之为“涉台公共政策体系”。涉台公共政策体系主要是在经济社会文化层面推进,一国两制则是政治层面的官方安排。涉台公共政策体系是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战略指针下,以大陆为主场的融合发展的政策保障,是具有中国特色、两岸特点的国家统一道路的关键阶段。
涉台公共政策体系是中央深化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步骤,是有力有效逐步推动国家统一的政策工具箱。涉台公共政策体系虽然是一个崭新的概念,但是其中不少具体政策近年来早已在国台办的规划和协调下得以全国实行,不少地方省市政府如福建、江苏、上海等也在地方立法权和自身的政府职能范围内推出了很多促进台企和台胞享有大陆同等待遇的政策。笔者近几个月在厦门、福州等地的调研也发现了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涉台政策措施创新亮点。本次一次性系统推出的31条惠台政策,由于其系统性、综合性、针对性和大力度,具有强大的政策影响力和社会冲击力,可以说是涉台公共政策体系的成型,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这个涉台公共政策体系是具有中国特色、两岸特点的促进国家统一的路径。东、西德的统一是在外力因素影响下先政治统一再内部融合,欧盟的建立是国与国之间的协商、整合与“超国家”制度建设。而在中国,在中共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规划的这个涉台公共政策体系,实质上是把国家统一之后将推动的融合式公共政策,战略性地提前到国家统一之前来实施。这是在中美竞合关系复杂化、两岸分离长期化、台湾民众认同混乱化的复杂形势下,以大陆全面崛起的强大综合实力为依托,以广阔的经济社会发展空间为平台,以“两岸一家亲”和“共圆中国梦”为情感纽带,以大陆发展舞台为融合发展的主场所推行的战略举措。
涉台公共政策体系包括对台湾地区居民开放53种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目录和81种技能人员职业资格考试目录,其中涉及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的企事业职业资格,将具有深远的政策影响。2014年台湾爆发的太阳花学运以抵制两岸服务贸易协议为主要诉求,阻碍了两岸服务业的交流合作,冲击了台湾的经济发展能力,但是这轮涉台公共政策体系所开放的这134种职业资格考试,为有一技之长的台湾民众赴大陆发展打开了方便之门。台湾内部高度竞争的服务业人才和能量有望得到释放。可以预见,当年参与“太阳花学运”的很多人也将不得不通过这个体系渠道到大陆来就业发展。同时,这是大陆单方面对台开放的就业机会,不存在冲击台湾就业岗位与就业资源的问题,乃是具有针对性的系统的对台政策。
涉台公共政策体系的结构,一方面包括中央政府层面的各个职能部委办局的政策协调与推动,这是横向的政策体系结构;另一方面包括中央-地方层级关系结构下地方和基层政策的政策配套与执行,这是纵向的政策体系结构。政策创新的生命力在于落实,只要在横向和纵向层面上的对接、衔接、协调与配合上能够做好,涉台公共政策体系的积极实施和正面效果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
涉台公共政策体系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深化阶段的政策保障,是战略性的对台政策创新,也是大陆崛起以后加大对台经济社会影响与辐射的标志。有助于将台湾经济社会要素融入大陆,大陆影响力深入台湾人心,对“台独”势力和狭隘的台湾主体性思维形成有力的制约。同时使两岸民意相互亲近,催生具有两岸命运共同体感受的大规模社会群体,营造“两岸一家亲”的良好氛围,推进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和共同发展,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推进国家统一进程。
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涉台公共政策属于经济社会发展层面,未必能在短期内改变个人早已养成的政治理念和国家认同。我们在通过构建涉台公共政策体系大力推进“反独”、促统的同时,还必须在国家发展、国家治理、民主法治等制度建设上和话语论述上下更大的功夫,继续“办好自己的事情”,让不管有无受惠于涉台公共政策的台湾民众,不管在陆还是在台,都能自愿认同祖国发展的成功道路和优秀模式,产生身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一份子的自豪感。
(郑振清,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台湾研究院副教授,海外网特约评论员)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海外视野,中国立场,登陆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海外网或“海客”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
关注“港台腔”微信公号,浏览更多精彩内容。
责编:李鹏宇、牛宁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