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是否成功,判断标准是什么

2018-03-16 17:01:47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我们判断“减负”有没有达到有效的结果,有两个关键因素,一个是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有多大,另一个就是教育考试评价体系是否科学。

图片2.png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图源:新华网)

3月16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记者会,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就“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其中,“减负”再一次作为关键词被提出,陈宝生表示,“减负”问题在2018年两会引起了各方面的浓厚兴趣和高度关注,可以说“减负”是一个热词,还是长期以来各方面高度关注的焦点。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我们一直在努力推行“减负”的措施,但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彻底解决。

对此,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判断“减负”有没有达到有效的结果,有两个关键因素,一个是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有多大,另一个就是教育考试评价体系是否科学。

从学生的自主性上来看,目前中国学生的自主性其实很低。据粗略统计,全国中小学每个年级有一千万左右的学生,这些学生都按照着基本相同的内容安排进行学习。但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对于学习内容的倾向也不同,在接受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时,就无法进行积极、自主的学习,被动接受不感兴趣的内容也会带来较重的负担感。

另一个就是教育评价体系的问题。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中国的义务教育难度处于中等难度水平,但负担却是最重的。究其原因,是因为现行的评价体系给家庭、学校都造成了一定的负担。而且,在现行的考试评价体系下,接受评价的不仅仅是学生,教师同样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评价和考核,面临很大的压力。

至于如何有效的进行“减负”这个问题,储朝晖表示,要从教育管理和评价体系两个方面进行变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增加“自主性”。

首先是教育管理的改变,要注意增强学校自主运行的能力,而不是用管理行政部门的方式来进行学校的管理。陈宝生部长在记者会上也表示,要从学校教学进行减负,主要是加强科学管理。举例来说,储朝晖表示,国外大部分教师在授课时是不能根据教学笔记来进行的,师生在课堂上共同生成学习内容,进行互动,而中国的课堂模式大多是教师向学生传授已经定好的学习内容,学生作为被动接受的一方,自主性自然不高。因此,就需要将学校看做一个专业组织,给予其自主运行的空间,以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管理。

在评价体系的方面,储朝晖认为应该增强高校招生的自主性。正如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提到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是一个牵一发动全身的改革,处于综合教育改革中的龙头地位,是指挥棒。高校的招生制度发生变化,中小学的教学也会相应改变。目前现行的“按分数不按人”的招生制度,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选择。按分数来招生的方式使得一部分学生并不能发挥其优势和潜能,高校也无法招到适合自己学校的学生,因此增强高校招生的多样性是很必要的。

总体来看,正如陈宝生部长谈到的,“减负”这个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还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各方合作、共同努力。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曾在接受海外网采访时表示,实现“中小学生减负”是一个系统化问题,中国在真正实现“中小学生减负”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海外网 介瑾)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海外视野,中国立场,登陆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海外网或“海客”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

责编:介瑾、王少喆

  •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