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海外华人如何有"质量"的参与"一带一路"

2018-04-11 09:27:08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未来发展,尤其是沿线国家华人华侨华商未来的发展,提供一种新的发展路径和方式,为现有国际秩序、发展路径和模式提供有益的建议与补充。

20f9e617d4894a06b7f0ac1a66555648.jpeg

泰国曼谷唐人街

4月11日,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发表题为《海外华人参与“一带一路”有多难?》的文章。文章表示,“一带一路”倡议推出五年以来,受到广大海外华人华侨的关注和参与,但通过调查,发现华人华侨的参与却“只有量,没有质”。如何“保质保量”的使华人参与到“一带一路”中来值得进一步探讨。

以下为文章全文:

---------------------

“一带一路”倡议推出近五年以来,受到六、七千万海外华人华侨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受到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生活的四千多万华人华侨的高度重视。但我们通过对十一个国家的田野调查发现,海外华人华侨对“一带一路”虽然十分踊跃,实际效果却不如想象的明显,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

为了解海外华人参与“一带一路”的实际情况,我们在过去一年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实地考察了阿联酋、马来西亚、新加坡、缅甸、澳大利亚、日本、泰国和美国等国的华人华侨,并通过问卷调查、即时通讯工具沟通及各国媒体报道内容分析等方式,了解了新西兰、英国和巴基斯坦等国的华人华侨们如何参与“一带一路”。

我们通过调查发现,上述国家的海外华人华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主要有如下几个方式。

首先,华商通过自身的本地商业网络、丰富的社会资源等优势,担当“桥梁”作用,协助中国内地企业“走出去”。其次,华商通过自身强大的经济实力,与“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在基建领域、在投资领域进行合作,推动中国内地企业“走进去”,拓展业务到沿线国家。再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华人华侨积极向沿线国家的社会各界介绍“一带一路”,协助这些国家更好地了解“一带一路”,促进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民心相通,以及中国企业能够更好地“走进去”沿线国家。最后,华商协助中国各地引进更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资本前来投资。

“一带一路”建设“走出去”和“引进来”并重,不管是华商直接前往投资,还是吸引沿线国家资本的各类投资,均可促使沿线各国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以及为沿线国家的资本带来14亿人口超级大市场的投资机遇和宽阔的发展空间。

华人华侨华商上述的方式,方向正确,也取得不少成果,但我们研究发现,在“一带一路”提出之前,华人华侨华商亦已担当类似的角色,在“一带一路”提出之后,海外华人华侨华商仅是多了一个由头继续充当相关角色,改变的只有量,而没有质。我们认为,目前这种参与方式,实质上并不能更大程度、更有效地发挥海外华人华侨华商的作用。

其一、多数海外华人华侨华商的经济能力和人脉资源并不足够强大。

虽然有数据统计,海外华人华侨华商的经济能力非常强大,他们创造了超过五千亿美元的财富,堪比瑞典或者阿根廷一年的GDP总量,富可敌国。但是,这些财富分配并不平均,大多数的财富来自极少数的顶尖华商,社会人脉的丰富程度也是如此。这种情况以马来西亚、缅甸和泰国等东南亚国家较为明显。

在我们到访的国家当中,实事求是而言,该国的华人的平均收入都比该国其他国民平均所得要高,但在不少偏远的地区,华人华侨生活的收入和生活与当地民众并无多大差别,部分甚至陷入贫困。

我们发现,“一带一路”更多时候成为了少数富裕华商的“专利”,他们人数相当有限,而广大的普通海外华人华侨,并没有真正有效的参与渠道。另一方面,纵使是这些少数富裕华商,他们有能力参与“一带一路”,但在各个国家当中有不少政治、政策等因素的限制,遇到一些回报可观的投资机遇和项目,往往是由沿线国家掌握更大政商资源的本土企业获得,华商作为“少数民族”要分一杯羹也非易事,难免有心无力之感。

对于这种窘境,我们必须清楚认识到,一些富有的华商,他们财富的积累、商业上的成就,除了个人的努力和天分之外,也与所在国家历史、环境有关,这些大环境的因素并非华商或华人群体能够改变的。以东南亚国家为例,华人移民上个世纪移民东南亚一些国家,想进入政府机构工作困难甚大,也被禁止从事某些专业工作,甚至部分国家还明文规定不可拥有耕地从事农业工作。在种种限制之外,国家唯一没有限制的是华人移民进入与商业、贸易相关的行业,在这个历史环境之下,华人移民为生存、发展惟有从商一途。

华人移民并非天生商业奇才,这种情况可以与移民欧洲的犹太人类比,犹太人也并非天生理财家,在十九世纪以前,移民欧洲的犹太人并禁止参与贸易、农业等领域,加上欧洲民众多数不愿或不被允许从事与金融相关的借贷、收息业务,因此,犹太人的发展机遇被局限在当地尚未成熟的金融借贷领域,通过逾百年的经验积累和摸索,成就了犹太人如今在国际金融领域的长袖善舞。

因此,我们绝对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华人华商在海外获得商业上的成就,与他们的社会尤其是政治方面的资源和能量成正比,后者往往正是多数华人华侨华商的短板。

其二、多数海外华人华侨在当地发展会遇到“玻璃天花板”,这种情况尤以我们所调研的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英国几个发达国家为甚。

在上述国家当中,确实有华人华侨出任商界领袖,学界管理层、或者晋身政府高层,但数量稀少。更多的海外华人华侨在某个位置上就停滞不前。

以美国教育领域为例,美国的大学中确有华人华侨出任高级管理职务,不过数量极其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美国顶尖大学的高级管理职务,作为“非主流”的华人学者,纵有超强学术能力,但也较难向上突破。另一个可能是更为重要的原因,则是华人学者普遍比较内敛,也较为满足现状,多倾向于在自己的圈子内活动,而较少进入别的圈子。但要晋升大学高级管理层,仅有学术能力并不足够,还需有和别的圈子进行充分社交的能力,公关的能力,以及充分展示个人完全能够融入主流社会的能力。

不仅在学术界如此,在其它的界别,多数海外华人华侨也是由于上述相关的原因,而未能突破“玻璃天花板”。毋庸置疑这些海外华人华侨对“一带一路”的关心程度较高,但我们也必须承认,职务越高,掌握的资源会更多,才能对“一带一路”建设发挥更大的影响。

责编:介瑾、王少喆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