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芯片当自强:关注技术差距,也要关注人才培养

2018-04-26 08:40:44来源:澎湃
字号:
摘要:人才评价体系的不足,在计算机相关产业也特别明显。

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李浥东最近有些忧虑,他看到在对中兴事件与国家芯片的讨论中,关注技术差距的多,关注人才问题的少。而在他看来,国产芯片的研发和应用短缺,更为根本的问题在于我国计算机人才培养的“头重脚轻”。(4月24日《中国青年报》)

一个产业的长远发展,人才是基础、是支撑。而《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白皮书(2016-2017)》显示,目前我国集成电路从业人员总数不足30万人,但是按总产值计算,需要70万人,尚有40万的人才缺口。国产芯片“缺芯少魂”的问题,与人才土壤稀薄、产学脱节不无关系,这一点必须引起教育等相关部门的重视。

我国芯片产业发展起步较晚,本土化的人才培养更晚。2003年,教育部才新设了本科专业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截至2017年,全国只有41所高校设置了“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芯片人才培养本身有较高的门槛,只有少数顶尖院校才有这个能力。这从供给上决定了人才培养能力的不足。

而同样是计算机专业,做计算机底层研究的学生和做计算机应用的学生,收入待遇差了一大截,以至于很多本科生和研究生,对计算机应用而不是对更为基础计算机系统结构更感兴趣。

人才评价体系的不足,在计算机相关产业也特别明显。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对计算机人才的考核也以论文发表为标准,而没有充分考虑到芯片等行业的特殊性,试错成本高、做出原创发明专利的难度大,短时间内论文难发、成果难出,以至于在国家职称评定、绩效考核上均处于劣势,比如入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等培养计划的机会较少。这导致芯片研究领域,不仅难以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其中,反而可能迫使优秀人才转向其他行业。

计算机、互联网等相关行业,实用性极强,知识更新、迭代的速度非比寻常,这就决定了,人才培养、考核不能“抱着老皇历”“弹老调子”。必须探索新的体制机制,变论文评价人才为市场评价人才。

一块小小的芯片,一条生产线大约涉及50多个行业、2000-5000道工序,研发一款商业芯片,在保证大量投入的前提下,一般也至少需要一到两年的时间。加之试错成本高、排错难度大,决定了这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投资回报周期长的产业。因此更要营造一个让科研人员可以平心静气做研究的环境,摒弃急功近利,快出成果、急于成功的绩效观,给研究人员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面对急速变化的世界,面对赶超的压力,我们需要的不是不顾一切地追赶,而是慢下来,打下坚实的基础。须知“快”,往往是创新的天敌,重大科技创新往往都是在“慢”中日积月累得来的。

应该看到,近些年来,中国通信产业发展迅速,芯片自给率不断提升:华为的麒麟芯片不断追赶世界先进水平,龙芯可以和北斗一起飞上太空……这是众多通信企业多年努力的结果,也为我们进击关键领域、突破核心技术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冲关”阶段,尤其需要科研工作者多泡实验室,不要为职称、论文或待遇分心。

行百里者半九十。随着国家的重视、扶持,人才培养的加快,产学研深度融合,以及相关企业的卧薪尝胆、重点攻关,国产芯片业“缺芯少魂”的问题终将迎刃而解。(杨三喜)

责编:吴正丹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