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投资人被滴滴司机打:网约车的司乘尴尬怎么解

2018-05-02 09:35:28来源:澎湃
字号:
摘要:乘客的激愤,主要是个人性格层面问题,司机的易怒,却可能是公共安全问题,涉及乘客利益保护。

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一家人,这样的剧情,总是最能吸引围观者。五一小长假的第一天,滴滴投资人张桓,被滴滴司机殴打的新闻,自然成了舆论关注的焦点。

张桓发文诉说自己被打经历,称滴滴出行平台司机管控不力,处理问题拖泥带水,遮遮掩掩想小事化了,建议滴滴在微博公开道歉,并要求永久吊销该司机驾照。此外,他还表示将卸载滴滴,包括贱卖滴滴的所有投资。

大晚上的,网约车叫了半天都不来,谁碰到这种事情,也难免愤怒。司机接错人了,并非故意迟到,好像也不能全怪他,但乘客更关注的是结果,而不是原因。因为,接错人是司机的问题,而不是乘客的问题。司机是服务提供者,乘客是给钱消费者,没能提供令乘客满意的服务,司机当然应该承担责任。

不可思议的是,因为网约车迟迟不来,乘客居然挨了司机的打,这个情节太恶劣了,也太离谱了。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在张桓的描述里,打人的司机,好像莫名其妙就气冲冲地,特地开车过来打了他。大概任何人在诉说自身不幸遭遇时,总是倾向于表达对自己更为有利的一面;但从常理来说,网约车司机如果不是疯子,应该不会无缘无故打人。

果然,滴滴提供的客服记录,貌似来了个大反转。在司机接错人导致延误后,司机曾说“我给你取消订单吧,不收你费用”,但乘客表示要举报司机,并带有侮辱性词汇,导致冲突升级。乘客当时很可能喝的有点多,加上等不到车的愤怒,说话应该是不太好听的。换言之,打人事件虽因打车而起,冲突原因却不在打车,而是双方的过激言语。

张桓的文章里,除了将自己曾经骂人的情节一概略去,还将自己的遭遇更多迁怒于网约车平台管控不力。平心而论,网约车平台通过建立乘客评价体系等,对司机的管控,相比传统出租车平台,不知道要有力多少。滴滴在事后表态垫付全部医疗费用,并冻结司机账户,全力配合警方调查处理,平台能做的,无非也就这样了。

要求滴滴未经调查就对司机做出严肃处理,这种要求并无多少道理。平台方肯定得先去调查清楚事件起因,而不能单凭乘客一面之词,就对司机即刻处以永久吊销的“极刑”。这不是拖泥带水的问题,而是要不要公平公正的问题。倘若只要乘客一投诉,司机就必须立刻被罚,这个制度漏洞未免太大。

被打的乘客,希望事件处理越快越好,对司机的惩罚越重越好,这种心情完全可以理解;但是,一股脑儿把罪责全部推给网约车平台,甚至将个案无限拔高,呼吁大家都去卸载滴滴,显然也是过于情绪化了。作为一个投资人,一时激愤就要“贱卖滴滴所有投资”,难言理性。

这么说,是不是因为乘客激愤,所以司机打人有理?当然不是。乘客激愤骂人固然不对,司机打人则在任何情况下都绝不应该。网约车司机被人骂了心里难免不爽,但专门开车去打人,这样的易怒性格和暴力倾向,肯定不适合做服务行业。不是说网约车司机应该骂不还口、打不还手,司机可以向平台投诉乘客辱骂,但绝不能随意向乘客挥舞拳头。

乘客的激愤,主要是个人性格层面问题,司机的易怒,却可能是公共安全问题,涉及乘客利益保护。一个开网约车的,如果脾气暴躁、性格易怒且有暴力倾向,试问哪个陌生人敢坐他的车?叫个车如果还要担心被打的可能,网约车的信任体系就会彻底崩坏。

所以说,打车乘客可以激愤,网约车司机却不能易怒。如何完善制度,更好地保护乘客,也更有效地约束司机,有待在制度层面继续完善。(舒圣祥)

责编:吴正丹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