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马克思是如何成长为“别人家孩子”的?

2018-05-04 09:02:15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青年时期的马克思,经历“叛逆少年”到“别人家的孩子”的转变,也用自己的理想为现在的青年人树立了榜样。

6ff6734d104e4c51a02342665cd37d5d.jpg

柏林最大的杜斯曼书城哲学区收银台摆上了写有德文“资本论”字样的马克思头像(图源:中新网)

2018年5月5日,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1818年5月15日,卡尔·马克思诞生,30年后,《共产党宣言》发表。200年后的今天,马克思的思想穿越时空,不断迸发着新的活力,世界各地的人们也在以各种方式纪念着这位伟人、重温他的思想。

5月4日,是“五四青年节”,这一天,是为了纪念中国青年在1919年的爱国主义运动。同样在1919年,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第一次向中国人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以李大钊为代表的中国第一批马克思主义者,给陈腐、黑暗的旧中国注入了一股清新、鲜活的气息,大大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

而青年时期的马克思,经历“叛逆少年”到“别人家的孩子”的转变,也用自己的理想为现在的青年人树立了榜样。

从“问题少年”到学霸

1835年,17岁的马克思遵照父亲的安排,进入德国波恩大学法律系读书,打算毕业之后子承父业成为一名律师。摆脱了父母的管束,马克思的“大一生活”充满了年轻人的躁动与轻狂——与贵族学生发生争执,携带被禁止武器,参与喝酒、决斗,甚至被学校关过禁闭。此外,马克思迷恋于创作浪漫主义文学,还经常给父亲寄去自己创作的诗歌作品。但在父亲眼里,这些不过是一个典型的“叛逆少年”的表现。

无奈之下,马克思的父亲安排他转学到柏林大学,此后,马克思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从“问题少年”变为学霸,并且逐渐成为崭露头角的思想家。他23岁获得博士,24岁担任《莱茵报》的主编,并接连完成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论犹太人问题》《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名著。

马克思与恩格斯

青年时代的马克思怀抱着改变劳动人民命运的理想,辗转欧洲多个国家,将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的火种带到各地。1843年10月到1845年2月,马克思居住在巴黎,那段日子里政治经济学开始成为他研究的重点,为他撰写《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重要著作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在巴黎留下的足迹当中有一个时刻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便是1844年8月他与恩格斯在巴黎的会面,历史上把这次会面视为两人毕生友谊的开端。此后,二人并肩开始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为解放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而并肩战斗。

1848年2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起草的《共产党宣言》第一次以单行本问世。《共产党宣言》是二人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个纲领性文献,阐述了阶级矛盾对人类历史的影响,也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

为青年树立人生标杆

1835年,年仅17岁的马克思在高中毕业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就表达了立志为人类服务的崇高理想。为人类服务,这是青年马克思追求的崇高理想,也是他的崇高誓言。

基于这样的价值理念,马克思写下一段影响了千百万人的名言: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这样一个“有血有肉”,有抱负,有理想的青年马克思,用自己的整个人生践行着自己青年时期树立的人生理想,他的选择,在任何时代,都是青年的标杆和榜样。如今,100多年过去了,马克思在17岁时立下的誓言,已成为无数后继者矢志不渝的初心。而他所开创的事业,正在世界东方的中国蓬勃发展。(综编/海外网 介瑾)

(综合中青网、解放军报、参考消息网、人民网、央视新闻等相关报道)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海外视野,中国立场,登陆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海外网或“海客”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

责编:介瑾、李鹏宇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