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慈善再遭滑铁卢,谁之过?

2018-05-07 15:10:05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对民间慈善不能打压,而应依法监管;不能任其泥沙俱下,而应及时规范。以孤儿收养为例,我们的制度建设仍需加快跑。

pbu755698_06.jpg

河北武安市“爱心村”(图源:东方IC)

曾经感动河北的爱心妈妈李利娟所属的“爱心村被关停事件”再次升级。据报道,因涉嫌多起敲诈勒索犯罪、扰乱社会秩序犯罪,河北武安市民建福利爱心村负责人李利娟目前已被刑事拘留。目前,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将该福利爱心村内74名孤儿弃婴,先安置到部分乡镇卫生院,接受健康体检,再进行集中安置。

李利娟正遭遇的“断崖式”变故,带给公众强烈的反差感。从“感动河北人物”、全国知名的爱心人士,到涉嫌敲诈勒索、扰乱社会秩序;从21年来陆续收养118名遗孤,到“利用手中的残疾孤儿弃婴做筹码”;从为收养孤儿不惜卖掉别墅、负债累累,到“名下有路虎、奔驰等豪车,存款有2000多万元、美金2万元”……李利娟角色转变之快,令人错愕。

哪一个才是真实的李利娟?抑或李利娟究竟是不是两面人?真相浮出水面,尚需交给时间,交给权威机构依法公正调查。但是,李利娟事件不得不让我们深思,揆诸以往的舆论场,李利娟并不“孤独”,像她一样受争议的民间慈善人士并非少数。从云南文山“慈善妈妈”王玉琼,到湖北鄂州的“爱心妈妈”何本英,从河南兰考的袁厉害,到河北武安的李利娟……莫不如此。以何本英为例,名为“爱心妈妈”,却被指爱“钱”妈妈——当地民政局有关人员称其把孤儿当摇钱树,通过孤儿敛财。

有“实锤”么?虽然我们不能偏听偏信。而由李利娟事件,我们在探讨如何安放孤儿的未来的同时,要如何确保民间慈善事业健康成长?

首先,对民间慈善不能一棍子打死,也不应抹杀民间慈善人士的苦衷与努力。无论袁厉害还是李利娟,当初收养孤儿一定怀着悲悯之心,从媒体此前报道看,她们也的确收养了不少孤儿,特别是一些孤儿成人并成才,更说明他们做的是功德无量的事。

民间慈善是对官方慈善的有效补充,是社会救助体系中的重要环节。近年来,中国的公益慈善事业大踏步前进,但官办机构仍有顾及不到的地方,有不够细致入微的地方,甚至有制度性障碍导致的缺位,这就需要民间力量积极补位。袁厉害等人的存在,既帮扶了亟待救助的孤儿,也缓解了政府压力。

其次,对民间慈善不能不管不问,更不能容忍一俊遮百丑。民间慈善有没有问题,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对民间慈善应让其放手发展,但不能放任不管。一定放任,就必然出问题。据报道,早在2013年,民政部等七部委就联合下发通知,要求着力解决民办机构和个人收留弃婴的问题,严禁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收留弃婴。但李利娟多年来仍能顺利收养弃婴,并为其办理户口。谁在为李利娟大开方便之门?

再比如,河北省民政厅2013年曾下发《河北省个人和民办机构收留孤儿排查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对不具备养育条件和不符合儿童安全设施保障条件的个人和民办机构,抓紧将孤儿接收并集中安置到公办儿童福利机构;对已经具备养育条件,机构负责人又坚持养育孤儿的民办机构,要与民政部门签订合办协议,纳入到民政部门监管。可现实是,李利娟的爱心村被指达不到相关条件,却为何安然无恙到如今?相关部门是否涉嫌失职渎职?

再次,善待孤儿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一些部门究竟是否尽到力?官办机构“竞争”不过民间机构,没有民间机构具有魅力和公信力,究竟谁之过?据报道,2012年5月,武安市就成立了民政事业服务中心,下设福利部、救助站、老年公寓。但记者调查发现,福利部收留的孤儿数量,不及爱心村的零头。究其原因,武安市民政局一名社政科负责人解释,“爱心村的名气太大,让公办福利机构成了摆设,周边居民看到弃婴第一时间便想到爱心村,甚至连警方在接到报警后,也不再向民政部门通报。”此前也曾有统计称,中国现有孤儿人数为60多万,而在官方福利院收养的孤儿不足20%。

对此,相关民政部门是不是该反思?如果掌握着大量资源的官办机构不具备应有的吸引力,只能说我们的官办慈善仍需改进,甚至应该向民间慈善学习。有个细节是,李利娟此前受访时表示,相比公办福利机构,她的爱心村更像一个家,“公办福利院里的人都是挣工资的,下班就走了,我不是,这里每一个都是我的孩子。”此说不无道理,也提醒我们的公办福利机构,真正善待孩子,让孩子找到家的感觉,如果缺乏人情味,孤儿能有归属感?

关闭一家民间慈善机构很容易,通过制度革新让民间慈善机构良性发展不容易;把孤儿安置到公办福利机构很容易,让孤儿都能安放未来不容易。对民间慈善不能打压,而应依法监管;不能任其泥沙俱下,而应及时规范。以孤儿收养为例,我们的制度建设仍需加快跑。这几年,不少学者一再呼吁国家出台儿童福利法。出台法律固然重要,在法律出台前也应力争让每个孤儿都受到关爱。

“孩子们成长得更好,是我们最大的心愿。”习近平总书记曾如此深情地说。当前,中国已全面建立孤儿基本生活最低养育标准,其中机构集中供养孤儿每人每月1000元。这些钱能否真正花在孩子身上?

让制度的雨露滋润孤儿的心灵,让更完善的制度设计点亮孤儿的梦想,我们仍需努力。

(王石川,海外网专栏作者)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海外视野,中国立场,登陆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海外网或“海客”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

责编:介瑾、李鹏宇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