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也要适度 莫用“佛系”人设耽误大好青春

2018-05-10 13:53:28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在互联网时代,被“符号化”的形容并不可怕,但要警惕落入新媒体焦虑营销的圈套中,让这种焦虑不安的情绪蔓延开来。用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通过努力来实现自己的价值,或许才是年轻人更应该被贴上的“标签”。

41218dd272a247ecb367dfdafe7e83e1.jpeg

这两天,一打开社交媒体,“你是‘积极废人’么?”的“质问”扑面而来,对照“尽管心态积极向上,行动却宛如废物”的标准衡量一下自己,好像也不是没有道理。还没从“隐形贫困人口”的“扎心”中缓过来,“积极废人”又带来“致命一击”。从“佛系青年”到“隐形贫困”再到“积极废人”,本应该充满朝气的年轻人,在网络中已然形成了就算“被同龄人抛弃”一回又一回,也不争不抢,安于现状的“佛系”人设。

存活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的年轻人“新人设”之所以能够火爆网络,与“共鸣”分不开,每一个“人设”的出现,都会引起一片“是我”的响应。其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了目前年轻人对于社会压力的“撒娇”和“抱怨”,以及对于现实状况的自嘲。

可是,如此众多被加在身上的“人设”,是年轻人真正需要的吗?

制造“流行”的商业逻辑

对于这些网络热词的讨论,舆论一直有着不同的声音。在“隐形贫困人口”大热时,新京报曾发文表示,“制造‘流行’成为自媒体收割流量的方式,背后可能只有商业的逻辑,却缺乏真切的社会关照”。其实也并不无道理,这些词语的流行是因为它们准确的捕捉到了当代青年的痛点,由此引发的全民的二次创作,进行了意义上的延伸。

整体来看,从《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了》的佛系青年,到《摩拜创始人胡玮炜套现15亿: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的“抛弃体”,再到《那么爱立flag,你一定是积极废人吧!》的“积极废人”,被年轻人认同并传播的词语大多来自于微信公号或是微博大V。其中提到的“贫困”也不是真的贫困,“废人”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废人,都可能只是新媒体希望你表现出来的“人设”。

根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0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仍以10-39岁群体为主,占整体的72.1%。年轻人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是消费的主力军。为了迎合青年一代的兴趣,商家使出浑身解数,为他们营造一个焦虑营销、恐惧营销、共鸣营销的网络世界。如果不贩卖恐惧、贩卖焦虑、贩卖由于人际关系疏离而缺乏的认同感,就无法得到年轻人的“青睐”。

青年一代活在被互联网“塑造”的人生中,被周围的“丧文化”所包围。曾经,我们用听的歌定义自己、用看的书定义自己、用喝的饮料定义自己。现在,互联网的发展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淡化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我们只能从网络上“标签”和“人设”中来找到认同感。

众多“标签”中找寻自我

在大多数人被网络热词频频“扎心”的同时,也有人并不认同,大多年轻人并非对生活缺乏热情,他们充满正能量,对生活积极向上。近日被称为“国系90后”的北大女生宋玺,就拥有着令人感叹的“彪悍”人生。1994年出生的她除了“考最好的大学”,在世界合唱比赛中当领唱拿冠军,还在大学期间入伍,加入海军陆战队,成为赴亚丁湾护航编队里唯一的女陆战队员。虽然这样“开挂”的人生只是个例,但直面人生难题,敢于担当,将自己的人生过得有价值,是值得年轻人学习的地方。

“佛系青年”也好,“积极废人”也罢,这类词语说白了只是借个符号,来宣泄生活中的压力和负面情绪。周边青年人的状态,也并非像新媒体塑造出来的“丧”,虽然经常抱怨“太丧了”“我可能是积极废人”,但情绪宣泄之后,照样该工作工作,该生活生活。

在互联网时代,被“符号化”的形容并不可怕,但要警惕落入新媒体焦虑营销的圈套中,让这种焦虑不安的情绪蔓延开来。作为年轻人,在本该努力上进的年纪,不应该选择安逸,甚至颓废。用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通过努力来实现自己的价值,或许才是年轻人更应该被贴上的“标签”。(海外网 介瑾)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海外视野,中国立场,登陆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海外网或“海客”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

责编:介瑾、李鹏宇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