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欧高层互访频繁 “破冰”有戏?

2018-05-23 10:37:11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此次德法领导人接连访问俄罗斯,但并不能单纯地认为西方对俄罗斯的态度和立场已经变化,俄罗斯与西方关系今后的发展轨迹还需拭目以待。

timg (2).jpg

俄国总统普京和德国总理默克尔(图源:环球网)

当前,美欧关系因为伊核协议和贸易争端等问题的裂痕凸显。在此背景下,2018年5月,德国总理默克尔和法国总统马克龙接连访问俄罗斯并与普京总统会晤,俄欧领导人就伊朗核协议执行等国际热点问题如何协调立场,今后德俄、法俄双边关系以及欧俄关系可能因此发生怎样的变化等,备受关注。

互访

2018年5月18日,德国总理默克尔飞抵索契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举行会晤。这是3月份俄罗斯总统大选结束、普京以高票成功连任总统之后访问俄罗斯的首位西方大国领导人。

在当前德美、欧美关系因伊核协议和经贸问题裂痕凸显的背景下,默克尔此次访俄备受关注。一方面,德俄双边关系是两国领导人讨论的重要内容,但另一方面,近来发生的国际热点问题,包括伊朗核协议的执行、叙利亚局势以及乌克兰危机等则是德俄两国首脑会晤交流的重点。此外,德俄双方还共同抵制美国的压力,就“北溪-2”天然气管道建设项目表达了共同立场。该项目的进展对德国来说是重大利好,对乌克兰来说也可能是一种“福音”。

对于此次会晤的成果,普京表示“俄罗斯与德国皆认为维持定期接触是有益的”;默克尔则表示,与莫斯科保持良好关系符合德国的“战略利益”。

另外,5月24日至26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将赴圣彼得堡参加国际经济论坛。期间,法俄两国领导人的会晤可能包括双边关系和伊朗核协议、叙利亚等问题。不过,法国还有可能充当协调美俄关系的“说客”,例如希望俄罗斯和美国以及北约重新在叙利亚、东欧划分势力范围。而在美国宣布退出巴黎气候协定、伊朗核协议等问题上,法国则力图拉拢住俄罗斯显示其作为大国的影响力甚至领导力。

因此,在当前美欧裂痕凸显的情况下,随着默克尔、马克龙相继访问俄罗斯并“拜会”普京,俄德、俄法乃至俄欧之间的“冰冻”关系似乎有所缓解,甚至呈现逐渐升温的趋势。

分歧

在德俄、法俄关系看似缓和乃至升温的背后,它们之间在双边关系以及诸多国际与地区热点问题上的分歧却难以消除。

例如,受乌克兰危机影响,德俄关系日生龃龉。德国不但对俄罗斯实施了经济制裁,还将后者“吞并”克里米亚定性为侵犯乌克兰主权与领土完整的违反国际法之行为。在此次默克尔到访索契同普京会面之前,5月15日,连接俄罗斯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和克里米亚半岛的克里米亚大桥汽车道开通,普京出席开通仪式并亲驾一辆卡车前往克里米亚的刻赤市,遭到德国的谴责。事实上,克里米亚危机再次凸显了俄罗斯与西方之间在意识形态、价值观等方面的根本差异甚或对立,而就克里米亚问题来说,俄罗斯在很大程度上是其同西方关系“死结”的“解铃人”,但俄罗斯显然不会按照西方为其设定的模式解决问题。

而在2018年的前四个月里,俄罗斯则可谓见识了法国马克龙政府的“善变”脸孔和“骑墙”做派。

例如,3月份俄罗斯举行总统选举前夕,身在英国的俄罗斯前间谍“中毒”案“戏剧性”爆出进而发酵。对此,法国驱逐了部分俄罗斯外交官员;但随后英国宣布证据不足,巴黎又致电莫斯科表达歉意。此外,4月14日,法国连同美英等国绕过联合国安理会发动了对叙利亚的空袭,但马克龙声称在空袭行动之前已经让俄罗斯获知消息。更有讽刺意味的是,就在4月15日法美英联合空袭叙利亚后的次日,马克龙正式确认将在5月底访问俄罗斯。对于俄罗斯和普京来说,法国的这些举动无异于是一种“羞辱”。

后来,4月23日尚在美国访问的马克龙同普京通电话时表示,法国愿意跟俄罗斯展开对话,就叙利亚局势等问题进行沟通协调,以启动一个“可持续的政治进程”,寻求叙利亚问题的政治解决。然而,这有可能更多意味着马克龙是在为其5月份到访俄罗斯向普京示好,以营造法俄关系保持“传统友好”的氛围。

当前,马克龙作为欧洲新生代政治人物看似“风头正劲”,但其所展现的“个性魅力”可能将削弱或损害法国这个已沦为“二流国家”的国际地位与信誉。在其领导下的法国在同俄罗斯和普京的政治、外交等较量中究竟会有怎样的成败得失,比如今后法俄关系会否通过此次马克龙访俄而出现“冰释”的局面,还要进一步观察。

未来

常言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在当前美俄关系依然紧张、美欧之间分歧加深的背景下,默克尔和马克龙在普京连任总统后接连与其会晤,内容涉及双边关系以及叙利亚局势、伊朗核协议、乌克兰危机等国际与地区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对俄罗斯、欧洲国家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解冻”甚至“升温”都有积极意义。

然而,自苏联解体后西方长期以冷战“胜利者”的身份自居,从未将俄罗斯视为一个平等伙伴,反而不断尝试并推行遏制后者的软硬两手政策。而且,当俄罗斯有所反击时,西方会重新认定俄罗斯为它们的“共同敌人”,并且极力塑造后者的这种国际形象。2018年3月的“间谍中毒风波”及其后续事件,就是西方对俄罗斯国家形象和普京执政权威的一种挑衅,是其不遗余力“妖魔化”俄罗斯惯用手法的又一案例。

2018年4月9日,俄罗斯总统助理弗拉季斯拉夫•苏尔科夫在题为《混血者的孤独(14+)》一文中认为,自2014年起俄罗斯开始步入“百年的地缘政治孤独”,流露出俄罗斯社会精英对俄罗斯未来之路的思考,其中就包括对俄罗斯始终未能融入西方的失望情绪。

乌克兰危机爆发后,在欧俄关系在恶化的同时,中东欧国家和德、法等西欧国家对俄罗斯的态度与政策立场并不相同。例如,2014年9月,波兰、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等国敦促北约将俄定性为“潜在侵略者”。在针对俄罗斯的制裁方面,意大利、希腊等国则主张放松或减轻力度。因此,欧盟内部各国对俄政策的分歧巨大而难以消除,更何况欧盟及其成员国还要受到来自美国的压力。毕竟,美国始终是直接或在幕后围堵、打击俄罗斯的大哥,西方与俄罗斯之间关系时常跌入“冰谷”的例子可谓屡见不鲜。

因此,此次德法领导人接连访问俄罗斯,但并不能单纯地认为西方对俄罗斯的态度和立场已经变化,俄罗斯与西方关系今后的发展轨迹还需拭目以待。

(赵纪周,中国社科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特约研究员,海外网特约作者)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海外视野,中国立场,登陆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海外网或“海客”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

责编:戴尚昀、李鹏宇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