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热”背后,中国也有冷思考

2018-05-30 15:04:00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投身人工智能相关学科的建设,以此来推动人工智能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为实现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和经济强国的目标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20180530090551758.jpg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工智能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中国的人工智能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

近日,吉林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成立大会举行,决定成立人工智能学院、智能制造研究院、智能医疗研究中心。至此,仅2018年5月,已有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四所高校就行了人工智能学院的揭牌仪式。再加上此前宣布开设人工智能相关专业的中国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重庆邮电大学、湖南工业大学、长春理工大学等,众多高校已纷纷投身“人工智能热”的大潮。

培养人才必不可少

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全球范围内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竞争也异常激烈。在国内,人工智能不仅仅是科技公司的“小打小闹”,也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得到国家和政府的关注和大力扶持。

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其中对于人工智能的发展,制定了明确的三步走战略目标。第一步实现到2020年人工智能总体技术和应用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到2025年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实现重大突破;最终,到2030年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智能经济、智能社会取得明显成效,为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和经济强国奠定重要基础。

2018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应用,发展智能产业,拓展智能生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人工智能的发展,无论是对生活方式的变革,还是对创新性国家的建设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据《2017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专题研究报告》显示,随着科技、制造等业界巨头公司的布局深入,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将出现更多的产业级和消费级应用产品。未来,“人工智能+”有望成为新业态,而人才储备则将成为制约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因素。

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最大的瓶颈是人才,南京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曾表示“高水平人才培养的‘造血功能’将直接影响人工智能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由此来看,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培养亟待展开。

人才培养还需“冷静”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人才是科技发展的根本,是科技创新的关键”。人才体系的建设与培养,是发展科技的基石。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院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要求,到2030年高校要成为建设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核心力量和引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人才高地,为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有了政策的支持,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得以如火如荼的展开。况且一直以来,人工智能的热度高居不下,成为众多科技企业追寻的“风口”,人工智能产品纷纷面世。

当然,在人工智能发展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近段时间掀起的设立人工智能学院的热潮,就有专家学者担心,人工智能是热门行业,很多公司都投入人工智能研发,却不一定有实力做。高校也是这样,如果学院本身都没有足够的积累,又怎么能培养出人工智能的高端人才呢?这就对于高校设立人工智能专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师资队伍的建设培养同样重要。

目前,中国推动发展人工智能的制度保障格局正在形成,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投身人工智能相关学科的建设,将完善人工智能学科体系作为下一阶段人才培养的目标,以此来推动人工智能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为实现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和经济强国的目标奠定了重要的基础。(综编/海外网 介瑾)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海外视野,中国立场,登陆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海外网或“海客”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

责编:介瑾、李鹏宇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