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少一些对“熊孩子”的恶意

2018-06-01 09:19:45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因为如果连对儿童的基本善意和宽容都没有,还大谈保障儿童权益,未免太过空中楼阁了。

f44d305ea0d81c7990ef14.jpg

图据中新网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儿童节,舆论场再次掀起新一轮关注儿童权益保护的浪潮。儿童的整体生存状态,确实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对儿童权益的保护,怎么重视都不过分。

可是,如果留心近些年儿童在舆论场中的“地位”,其实情形并不那么乐观。“熊孩子”已经成为一个网络常见标签,被滥用在很多儿童身上,不知不觉形成一种对儿童的刻板印象。这种刻板印象,不只是体现在舆论层面的不友好,在现实中甚至可能变成对具体儿童的伤害。

比如就在前几天,福建发生过一个让人不忍听闻的悲剧——三名儿童在喷泉池玩耍时触电身亡。悲剧在网上引发很大关注,可是看看相关新闻后的跟帖,不要说孩子的亲属,就是陌生的善良人士都会心生寒意。那些网友不是悲痛于年幼生命的不幸,不是反思喷泉池有没有做好安全防护,而是恶毒地喊“熊孩子活该”,骂孩子们“不作不死”。

这是一种怎样的深仇大恨?我们当然知道,现实中会有一些父母,或者是因为对孩子过分宠溺,或者是因为公共场所的规则意识不强,放任孩子吵闹顽劣、有时影响他人,这也是很多人讨厌“熊孩子”的普遍原因。呼吁家长提升教育意识,减少“熊孩子”现象可以理解,可是因为一些个体的不爽经历,就扩大到对整个孩子群体的反感,对不幸殒命的孩童失去悲悯心,还是挺悲哀的。

在一个正常的社会,面对三个儿童的不幸,首先应该追问的,不是喷泉池的安全标准有没有达标,日常安全防范有没有到位吗?虽说理论上喷泉池不是给人戏水的地方,可现实生活中,很多城市的景观喷泉、喷泉池都有儿童甚至成人玩耍,这也就意味着安全标准和安全管理必须经得住拷问。不能因为出事的是儿童,就给他们贴个“熊孩子”的标签骂一声“活该”就拉倒。理性的舆论,需要关注现实问题,推动消除安全隐患,从而堵塞相关安全漏洞,而不是粗暴地让事实上的受害者承担所有责任。

对于“熊孩子”的各种问题,我们当然不赞成以一句“他还是孩子”就加以纵容,但也不能懒惰地认为一切都是孩子的错。儿童天性贪玩,古今中外皆然,而不是某些人夸大的“中国特色”。无论在飞机上还是餐馆里,外国“熊孩子”也不少。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儿童阶段,谁天生就有超强的自制力?我们可以呼吁家长提高这方面的意识,尽量不让孩子在不适宜的场所吵闹、影响他人,但旁观者多一点宽容,也是文明的体现。

遗憾的是,现在有些人不仅没有宽容,甚至开始了和孩子的暴力对抗。同样是不久前,四川遂宁市一路公交车上,一名独自乘车回家的7岁男孩,因为和旁边一名成年男乘客出现摩擦,有脚踢对方的动作,竟然遭到一顿暴打。成年男乘客把孩子悬空拎起摔地的画面,让人看的揪心。可就是这样一个力量对比悬殊的成年人对儿童的暴力行为,在网上竟然点赞声一片,认为这是“替父母管教”。对未成年人的暴力竟然受到如此欢呼,舆论场对“熊孩子”的恶意,可见一斑。

在这样一个属于儿童的节日里,我们还是要呼吁整个社会对儿童多一些善意。“熊孩子”当然有,可是我们应该创造善意教育的环境,而不是放任“以暴制暴”的情绪。网上流行一句话,“每个熊孩子的背后都有对熊父母”,这话有一定道理,或者说,每个让人讨厌的“熊孩子”言行背后,都有其具体的原因。在一些热点新闻之后,舆论可以探讨父母的责任、可以追问解决问题的方案,而不是把怒火一股脑撒在孩子身上。一个弥漫着仇恨“熊孩子”氛围的舆论场,也是成年人的羞耻。因为如果连对儿童的基本善意和宽容都没有,还大谈保障儿童权益,未免太过空中楼阁了。

(敬一山,海外网专栏作者)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海外视野,中国立场,登陆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海外网或“海客”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

责编:介瑾、李鹏宇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