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时代的中国正以扎根中国、胸怀世界的伟大构想,致力于创造世界发展史上一个新的“中国时代”,一个前无古人的时代。事业大,问题新,自然障碍多,歧路广,声音杂。中华文化作为软实力,则可为实现这一伟大理想打好地基,铺好坦途。
为了保证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与国际传播的效果,我们必须基于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总体规划和目标,在充分了解世界各国文化生态系统基础上,科学确定要传播的中华优秀文化的内涵,梳理融入路径,创新传播方法,做到精准传播,精诚传播,协作传播,求同存异,有的放矢,最终构建出一个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动因,以各国文化和谐共存为目标,以相互理解和尊重为原则的中华文化传承与国际传播多元运行机制,并科学确立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统一质量标准体系、效果评估体系,从而保证传播的质量和实效。
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基本没有赋予中华文化独立的传播地位,这对中华文化“走进去”,造成了很负面的影响,若不及时修正,势必影响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实际效果。因此,有必要从国家层面集中国内外各界力量进行系统整体研究,从内容、方法、目标等方面集中规划,从而保证相关研究和实践统一于统一中国话语体系、统一发展道路、统一实施目标、统一评估标准,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科学理论体系。
为了保证文化铺路工程的质量,我们应以最具针对性、最重实效性的宏观决策为基础,以中华优秀文化的丰富内涵应对世界各国文化的复杂形态,以传播方法的多元应对各国文化结构的多元,以不断创新的新技术应对各国不断增加的新需求,以真诚的尊重态度赢得各国真诚的尊重,以良善之心应对万变之势,以自省的心胸容纳各色异见,以积极的行动应对消极的怀疑……但最关键的,是为中华文化的世界传播提供行之有效的政策支持和“后勤保障”。“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只有提供源源不断的中国综合国力支持,建立符合实际的综合保障体系,才能稳步推进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事业。
事实上,目前国内关于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与国际传播的内涵尚无标准文本,研究尚未形成统一的体系,传播手段和效果尚无统一的质量标准体系、效果评估体系。因此,有必要基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现实需要和战略需要,尽快确立和实施具有中国特色、同时具有国际学术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标准,并制订相关质量评估体系。
任何文化要“走出去”,首先考虑的都是要为自己在异域争取到生存空间和时间,但“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是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坦诚合作、共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中国文化的“走出”“落地”,决不是为了抢占其他文化的生存资源,而是要为多元文化的和谐共生提供必要的中国优质资源,推动优化各自的生存空间,实现更合理的世界文化资源的再分配,使多元文化之间形成更完善合理的结构体系。
目前,世界各国对待外来文化一般采取防御策略,面对中华文化在本国的传播,一般会进行官方或民间的风险评估,以保证自身文化的安全。中国要主动配合,或直接参与所在国的风险评估,双方联合制定中华文化在所在国的传播顺序和步骤,共同协调传播的节奏,在赢得所在国充分尊重的基础上,中华文化的传播质量也更易得到保证。
要保证中华文化“走出去”一路顺风,需要我们着眼长远目标,立足现实需要,以科学挖掘中华优秀文化的内涵为基础,以充分客观了解世界各国国情为前提,以培养可在世界各国可持续传播中华文化的中外专门人才为未来保障,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价值的中华文化“走出去”理论话语体系、运行机制和质量评估体系,从而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惠泽世界,主导世界先进文化发展,推动共建繁荣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孙宜学,同济大学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研究员 )
更多中国理论权威解读,尽在海外网—中国论坛网(www.chinatribune.cn)。
责编:刘思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