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铁路国有化呼声高涨,可现实略尴尬

2018-07-12 07:01:57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国有化的这些弊端是经济增长缓慢、失业率居高不下、通货膨胀严重、社会矛盾丛生的“英国病”日益加剧的一个重要原因。

 图片1.png

(资料图)

2018年年初起,英国铁路因为投入不足、设备陈旧、票价高昂、服务不佳和事故频发等问题一时被置于舆论的风口浪尖。希冀通过铁路国有化解决这些问题的主张一度成为英国大众的共同心绪与普遍愿望。英国公众关于铁路国有化的讨论从何种程度上反映出西方国家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从理论维度又该如何认识这些问题?

西方国有化的实质和目的

作为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社会化的一种形式,国有化在西方并非新奇事物,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国有化就已产生。当时,如矿山、港口、河道、铁路、公路等依靠私人资本难以经营的企业和基础设施,就已部分地转归国家所有。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国有化在西方有显著的发展。二战后,通过国有化扩大资本主义国家所有制经济,已成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重要形式。

在西方,国有化都是按照符合垄断资产阶级利益的形式和方法来实行的,其方法主要是资本主义国家高价收买私人企业的产权,或由国家向私人企业投资,其形式主要有:国营、国有私营(即国家所有,私人经营)和公私合营等。

无论在哪个历史时期,也无论采用何种方法,西方的国有化始终是用国家资本来保证私人资本取得高额垄断利润的基本措施,它往往只把那些私人垄断资本不愿承担的投资多、周期长、风险大、利润低的部门,或者技术落后、亏损严重、濒于破产的私人垄断企业国有化。国有化的部门和企业一旦有利可图时,资产阶级国家又往往通过非国有化,把它们再低价出售给私人垄断资本。由此可见,西方的国有化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性质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它反而是以此为前提和基本原则的。其原因则在于,“现代国家,不管它的形式如何,本质上都是资本主义的机器,资本家的国家,理想的总资本家。它愈是把更多的生产力据为己有,就愈是成为真正的总资本家,愈是剥削更多的公民。工人仍然是雇佣劳动者,无产者。资本关系并没有被消灭,反而被推到了顶点”。西方国有化的这一实质决定了它并非解决西方公共服务问题的有效药方。英国公众寄望于通过国有化解决其铁路存在的诸多问题,只不过表现出他们一厢情愿的天真。

西方国有化的利与弊

实践表明,西方国有化的好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有利于通过增加公共开支、增加有效需求和更加合理地配置资源,一定程度上维持经济稳定,提高经济效率,弥补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固有缺陷与“失灵”。当前英国公众主张铁路国有化,应该说主要是基于这一优点。

第二,在经济危机时期,有利于通过挽救亏损严重、濒于破产的私人垄断企业和吸收大量失业员工,一度程度地缓和社会矛盾和维护社会稳定。

第三,国有化的部门和企业往往因为有政府的特许,可以获得一定的垄断经营优势,因而有利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增强国际市场竞争能力。

此外,在战争时间,有利于有效动员全国人力、财力、物力,把经济纳入战时轨道。

实践也表明,西方国有化也存在显而易见的弊端,主要是国有化的企业往往承担更多的非赢利性社会责任,企业内部的激励机制和创造活力逐渐丧失,经营管理人浮于事,缺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能力,因而经济效益相对低下,需要国家不断增加公共开支和补贴,政府财政因而不堪负担。这使高税收和通货膨胀政策不可避免。这对经济发展无疑会造成重大损害。有观点就认为,二战后的国有化虽然使20世纪50—60年代的英国经济出现短暂的繁荣,但是,国有化的这些弊端是经济增长缓慢、失业率居高不下、通货膨胀严重、社会矛盾丛生的“英国病”日益加剧的一个重要原因。

西方国有化的前景

西方国有化因为上述优点得以存在,但是,其发展前景从根本上则是取决于它能否保证私人垄断资本攫取高额垄断利润。西方国有化的企业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有意识地缓和社会矛盾和维护社会稳定,最终都是着眼于保证私人垄断资本攫取高额垄断利润。在资本主义的框架下,当前英国铁路是否应该国有化,不取决于英国公众的讨论和愿望,主要取决于英国铁路当前能否保证英国的私人垄断资本,尤其是投资铁路的私人垄断资本取得垄断利润。当前,英国铁路如果私人垄断资本的利润有保障,那就没有必要国有化。反之,国有化就是必然选择。目前来看,对英国公众来说,英国铁路问题众多,但是,对投资铁路的私人垄断资本来说,这些问题的存在恰恰是他们垄断利润的保证。因此,英国铁路的国有化前景暗淡,再加上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英国政府已经把一些金融企业和受金融危机困扰难以为继的实体企业收归国有,这方面已经花费了巨额的资金。在政府公共财政资金捉襟见肘的情况下,启动铁路的国有化也力不从心。这使得英国的铁路国有化前景更显暗淡。由此及彼,西方的国有化在经历国际金融危机后的一阵“高潮”后,势必会有所收缩。

需要指出,在资本主义国家,利润和垄断利润的实现,归根结底也要靠生产的商品通过满足社会需求实现自己“惊险的一跃”。因此,为实现自己的利润和垄断利润,尽其所能刺激社会消费需求,就成了私人资本、私人垄断资本和资本主义国家及其政府必须考虑的重大问题。过去,为了刺激国内消费需求,西方国家及其政府力推经济金融化,结果造成国际金融危机。国际金融危机后,西方国家及其政府把一些金融企业和实体经济部门的一些企业国有化,希冀在挽救这些企业和维护经济、社会稳定的同时,通过扩大公共开支来提振消费需求尤其是公共部门的消费需求,以实现其不断攫取垄断利润的目的。但是,国有化的上述弊端及西方国家目前财政捉襟见肘的状况,使得它无力继续跟进既符合公众期待也符合自己利益的国有化举措。这种尴尬的局面,充分折射出了西方在当前国家治理中面临的困境。

(刘志明,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发展研究部主任、研究员,人民日报海外网智库作者)

-------------------

【参考资料】

①出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36页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海外视野,中国立场,登陆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海外网或“海客”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

责编:刘思悦、李鹏宇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