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痕迹”论政绩,本质就是官僚主义

2018-07-27 09:27:43来源:钱江晚报
字号:
摘要:“痕迹主义”在基层流行,已成为形式主义新变种,当引起高度重视。

最新一期《半月谈》杂志刊文说,近几年,“痕迹管理”在基层工作中被广泛应用。其优势在于通过保留下来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有效还原干部对工作的落实情况,供日后查证。半月谈记者采访时,部分基层干部反映,为避免在上级检查时被问责,日常工作中,他们不得不过分在“留痕”上做文章,此举严重背离了痕迹管理的初衷。专家指出,“痕迹主义”在基层流行,已成为形式主义新变种,当引起高度重视。

“痕迹主义”泛滥到什么程度了呢?该刊记者在中部某省一个乡镇,亲眼目睹了一次“脱贫攻坚资料大比武”现场情景:镇政府会议室里一排排蓝色、黄色、红色等各种颜色的文件盒整齐码放,摞满了十几张桌子。报道说,由于一些地方出现以“痕”论政绩的情况,许多人就想出制造假痕、虚痕来应对。“痕迹主义”是文牍主义的延伸与恶化:上级靠文件、档案布置、指导工作,也靠文件档案检查工作;相对的,下级靠文件、档案,显示自己业绩,向上级汇报,这就形成一个闭锁的循环系统。这个系统的核心是各种材料,上上下下眼睛都盯着材料,最重要的东西反而被排除在外了:“为人民服务”这5个字,被“为材料工作”取代了。

为什么不是“脱贫攻坚大比武”,而是“脱贫攻坚资料大比武”?“脱贫攻坚资料”比“脱贫攻坚”工作本身更重要?因为资料能证明自己的政绩,资料是呈给上面看的,为上级提供资料就是为了自己得到一个好评价——本来群众才是干部的服务对象,不知不觉中这个对象被替换了,变成干部在一定程度上是为自己而工作。这当然不是工作的初衷、初心,但要追问的是,初衷、初心是怎么被排斥、被遗忘的?

无论是一个乡镇,还是一个村,凡是发展得好,群众富裕,哪一个地方是靠“痕迹管理”管出来的?说实话,一个好干部,一心为群众,还有多少时间和精力用于为自己留下资料?不是说“金杯银杯不如群众口碑”吗?好干部往往不会记得自己哪天做了哪些事,他心里只记住哪些事还没有干;而群众却清楚地记住了他的辛苦,他的奉献——留在群众心里的痕迹,才是真正有价值的痕迹。

“痕迹主义”已经造成了干部与群众的隔阂。《半月谈》报道中记录:“一见面就问我种了几亩地。”采访中一位村民说,经常有不同的人拿着笔和本本入户,问题大同小异。简单问几句就急着拍照合影,然后心不在焉地一边问一边把照片发到微信群展示,一些村民对此特别反感。

“痕迹主义”其实就是官僚主义。而要克服官僚主义,办法是有的: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走到群众中去把对干部的评判权交给群众。上级人数少于下级,人盯人盯不过来,但是基层干部就在群众中,让群众来监督、评判基层干部,就不存在盯不过来的问题。上级领导对基层情况了然于胸,下属搞的“假痕”、“虚痕”就不好使了。(戎国强)

责编:吴正丹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