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博物馆大火 烧掉的不仅是文物

2018-09-05 10:00:11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历史文物中有一种气,让人觉得自己的根很扎实。一个国家文化上的根就深深地扎在这些存世文物里。没有了它们,我们就没有文化的基础了。

巴西大火.jpg

发生大火过后的巴西国家博物馆。(图源:视觉中国)

提起巴西,在中国传播度最高的几个意象,莫过于足球、烤肉、桑巴舞了。这两天,巴西国家博物馆的一场大火则让不少人惊叹:巴西还有这么多文物!

据媒体报道,此次火灾恐怕烧毁了2000万件文物,包括古埃及、古希腊艺术品和距今1.2万年的人类化石“卢西亚”等。巴西总统发表声明说:“对全体巴西人而言,这是悲伤的一天。两百年的辛劳、研究和知识付之一炬。”

有工作人员痛心地说:“我们感觉就像失去了父母或好友。这里的藏品记录了巴西的历史,这是所有巴西人甚至全人类的损失。”

具体到此次损失的藏品,因为存在文化隔膜,我们并不熟悉。但失去珍贵文化遗产的痛苦经历和心理体验,我们也有。所谓悲剧,就是他人受的苦我辈也会受到。远的有南朝江陵焚书十多万卷,近的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文物、古籍、化石……是一个国家的文化缩影,承载着几百几千甚至几万年来的古人情感。要知道,这些文化实物的遗存是有震撼力量的。它们作为标准、原貌的东西,一方面是相关研究的出发点,一方面作为文物性的文化遗产来讲,比其实际内容更珍贵。历史文物中有一种气,让人觉得自己的根很扎实。一个国家文化上的根就深深地扎在这些存世文物里。没有了它们,我们就没有文化的基础了。

从司马光《资治通鉴》手稿残卷中,我们能触摸到传统学者治学的严谨;从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上,我们能感受到两岸同根同源的文化血脉割不断;从刘胜夫妇金缕玉衣的光芒里,我们则能品味到绵延千年不绝的汉家风韵……

可以说,没有了这些遗存,我们的历史就缺了主心骨;没有了这些遗存,我们今天就失去了构筑精神家园的原材料。

这些文化资源价值连城,不可再生,若是毁于人祸,比如塔利班炸毁巴米扬大佛,让人扼腕;若是遭遇天灾,比如汶川地震中李冰及其儿子的祀庙毁于一旦,也着实无奈;可若是承平时节事出意外,比如顺治年间,著名藏书楼绛云楼不慎失火烧了大量善本孤本,那就让人觉得不值不甘了。

所以,当巴西国家博物馆失火的消息一传来,国内很多博物馆、图书馆赶紧自查自纠,监管部门赶紧走访调查隐患,这样的反应可谓藏品的福音,也符合民众的预期。

这种预期是集体性的。这些年喜欢逛博物馆、逛图书馆的人越来越多了。一到节假日,很多家长都带着孩子去,一方面领略我国丰厚的历史文化,一方面通过精神补钙提升文化自信。

出现这样的情形,倒不是因为免费开放,而是大众消费已经到了这个阶段,正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中国经济高速发展30多年后,人民的物质需求得到了极大满足,文化需求自然抬升。所以历史上有盛世修文这个说法。

同时要注意,抛开消费升级这一点,其实人们对于人文历史从来没有轻视过。社会财富的增加,只不过让这种重视浮出了水面,给这种重视提供了释放的空间,是锦上添花。而在乱世中的作为,则尤能体现国人珍视文化、崇敬历史的传统。当年《四库全书》完成后,先后缮写了7部,在江南地区存放了3部,分别置于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杭州文澜阁。太平天国战争期间,这3阁无一幸免,藏书或毁或散。但是杭州士人在战后想方设法收集散帙,抄配添补,硬是补苴重修了一部。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江南三阁,文澜独存”说法的来历,也是国人维护文化传统、坚守历史家园的一个例证。

地球远端的一场大火,烧掉了巴西文化的廊庙,也激起了世界各地民众对本国文化遗存的关注。这些从不言说的文物,阅尽历史风华,值得精心呵护。希望我们的各级文保部门,都能承担好文化守夜人的责任;也希望社会大众都能成为传承历史、尊崇文化的践行者。毕竟,唯有珍视过去,才能远望未来。

(熊建,人民日报记者,海外网专栏作者)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海外视野,中国立场,登陆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海外网或“海客”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

责编:戴尚昀、孟庆川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