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2600人“被工作” 学生信息管理岂能如此粗放

2018-09-14 08:42:11来源:光明网
字号:
摘要:此次事件所突显的学生信息安全管理的粗放生态,更应该引起各方的足够重视。

又是一年开学季,不少准毕业生为找工作忙的焦头烂额,发出了毕业即失业的感叹,然而江苏常州大学怀德学院的部分学生却恰恰相反,没有找到工作的他们却发现自己“被就业”了。近日,有网友在社交媒体发布消息称,江苏常州大学怀德学院发生大规模学生信息泄露事件,上千名学生信息被不法企业盗用。记者调查发现,泄露信息的学生人数超过2600名,企业涉及省内多地,信息疑被企业用于偷逃税款。

还没找到工作,却发现自己已在公司拿着3500元左右的月薪,常州大学怀德学院2000多名学生的离奇遭遇让人震惊。综合目前各方的信息来看,如此闹剧之所以上演,很可能是由于学生的个人信息被集体泄露。

事件的处置和善后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涉事多家企业伪造大学生就业记录,目的到底何在?如果是逃税,将受到怎样的处罚?二则,如此多的大学生信息到底是如何流向企业的?按照常理推测,学生信息的大规模泄露有几种可能,比如,黑客攻击信息库,内部人出售,或者是其他渠道泄露。有分析认为,由于学校委托校外机构为学生购买医疗保险、办理公交卡、学费缴费银行卡等都需要个人信息,信息泄露的渠道较多。但不管是通过哪种渠道泄露,校方都难辞其咎。毕竟,学校作为学生个人信息的管理方,有责任保障好学生信息的安全。

就以往的新闻来看,学生信息被泄露、被不法利用,已经非个别现象。去年底,全国多所大学网站公布的受资助学生信息公示,就被指存在泄露学生或教师个人隐私的情况。此次涉事的常州大学,更是在去年就出现过学生信息被泄露的事件。据报道,常州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官网在去年11月16日发布了名为《常州大学2017年自主招生考试拟录取名单公示》,该公示不仅将准考证号、姓名、录取专业等信息公布,也将学生个人完整身份证号码一并公开,涉及人数达1629人。虽说这可能为“无心之过”,但一所大学的两所学院先后发生大规模的学生信息泄露事件,不得不让人对学校的信息管理意识和能力提出质疑。更重要的,常州大学还仅仅只是一个缩影。

出现信息泄露的不单是大学,中小学同样是高发区。如去年11月,有网友实名举报安徽出众教育皖北地区负责人非法获取几十家中小学的学生家长信息达7万条,进行电话销售;今年4月,湖南株洲一学校网站存在漏洞致上千名学生的个人信息泄露……类似的新闻时有发生,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前学生信息的几近“裸奔”状态。

学生信息保护的粗放,与当前社会隐私信息保护程度不高的大背景直接相关。但,也存在一些相对特殊的原因。一方面,学生信息的“价值”愈发增大,如大学生的信息可被企业用于伪造就业记录,甚至被电话诈骗所利用。即便是看似“价值”不大的中小学生信息,其背后的家长信息也是培训机构的香饽饽。另一方面,与学生信息高“附加值”相对的,却是薄弱的管理。很多学校可能仍未意识到学生信息安全管理的重要性,更遑论拿出足够多的实质保护举措与投入。另外,学生信息管理不仅牵涉到学校,还涉及教育主管部门,越是多层级、多程序的信息管理状态,就意味着泄露的可能性越大。

就个案来看,相关方面除了要严肃调查,公布真相,对学校及相关企业追责,也要及时消除可能对涉事学生造成的后续影响。而在更大的视野下来审视,此次事件所突显的学生信息安全管理的粗放生态,更应该引起各方的足够重视。囿于不同地区学校的层级、实际信息保护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学生信息的安全管理,如何做到统一,恐怕还需要有针对性的顶层设计。(朱昌俊)

责编:吴正丹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