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复苏要善引市场“活水”

2018-09-14 07:15:57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昆曲、缂丝、绒花、打树花等非遗元素植入《延禧攻略》受热捧,既可以作为传统文化借势爆款”活化“的成功案例,也可以当成传统文化”催化“爆款提质升级的鲜活演绎。

微信截图_20180914071934.png

缂丝艺人在制作缂丝唐卡。新华社发(许丛军 摄)

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天,几部古装剧“火”了。除了围观宫斗戏的热闹,有些人更是看到了剧中的门道,比如在网友热捧的《延禧攻略》中,考究用心的服化道,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如缂丝、绒花等,让人真切感受到传统文化之美。

被时间打入“冷宫”的传统文化,如何在新的时代重新鲜活起来,重新得到民众的宠爱?通过影视剧作品的热度,来激活传统文化,唤醒公众的认知。《延禧攻略》的尝试,为优秀传统文化“活化”做了有益探索。事实证明,缂丝、绒花等绚烂非遗元素的闪亮登场,非但没有夺走演员剧情的戏份和光彩,反倒提升了这部剧的美学高度和文化厚度,可谓相得益彰。

文化输出,最是讲究潜移默化。让传统文化深入人心,开大讲堂、讲大道理当然可以,而最管用、最有效的方式,还是要将传统文化融入于民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当中去。那些热门的影视剧,格调也许不高,却是被广泛认可和接受的大众口味。植入的传统文化元素,也许很多人暂时理解不了它的审美价值,但我们必须要有共识:首先要具备认识的基础,才能抵达价值的深度。而作为文化输送的重要载体,这些热门影视剧也有责任让传统文化搭搭“顺风车”。只有把弘扬传统文化,作为高度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就会有更加厚实的土壤和扎实的基础。

事实上,借势影视剧的流行来助推传统文化的复兴,方法并不新鲜,甚至还是影视创作的传统。87版《红楼梦》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除了导得好、编得好、演得好,功夫更见于服化道等细节的文化考究上。在谈到如今古装剧为啥不如从前丰满、写实,老版《红楼梦》的化妆造型师杨树云曾这样回答,“我看了多少古代绘画,临摹了多少作品,翻阅了多少史料与资料,吸收了多少姊妹艺术的造型精髓。现在的人,不会也不愿意下那么大的功夫,对中国五千年的传统热爱欠缺。”对传统不热爱,又怎会在传统文化得传播上费心思、下功夫呢?只会把镜头聚焦在男女主角的脸上,又怎会在意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璀璨过的传统文化呢?

传统文化的“活化”要借势热门IP,文化市场又何尝不需要借力传统文化?“小鲜肉”也好,“小花”也罢,好看的皮囊带来的只是感官的刺激,缺少穿透力;粉丝效益带来的只是短暂的喧嚣,经不起沉淀。更何况这种肤浅的感官刺激,必将在同质化愈发严重的当下走向麻木直至衰亡。一部影视剧,热过之后总会变冷,可冷却之后又还剩下什么?值得每个文化创作者深思。明明可以精雕细琢成为艺术品,非要自轻自贱制造成快消品,缺少匠心、缺乏敬畏,不仅是对历史和文化的轻浮,也是对观众的不尊重。因此,好的影视剧创作,除了要利用“颜值”诱惑人,更要用“内涵”吸引人,而内涵的源泉,就是传统文化,就是文化价值的沉淀。

热门影视剧等大众文化产品,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沉睡的传统文化要醒过来、尘封的传统文化要活过来,需要更多的热度去温暖,需要更多的目光去聚焦。当然,流行文化、爆款产品要成为“经典款”,也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寻找亮点,以拓展更大创作空间、创造更多文化卖点。因此,昆曲、缂丝、绒花、打树花等非遗元素植入《延禧攻略》受热捧,既可以作为传统文化借势爆款”活化“的成功案例,也可以当成传统文化”催化“爆款提质升级的鲜活演绎。

(时言平,海外网专栏作者)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海外视野,中国立场,登陆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海外网或“海客”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

责编:戴尚昀、牛宁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