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机制当成为学者计划的标配

2018-09-27 10:37:12来源:光明网
字号:
摘要:升级版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之所以祭出退出机制,并不难理解。

今年是“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实施20周年。近日,教育部公布《“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管理办法》,2011年印发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实施办法》同时废止。据了解,新的管理办法提出建立“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退出机制,强制退出的学者不得再申报各类人才计划和荣誉称号。

20岁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终于有了退出机制,这是其成年的标志。今年初,教育部决定撤销陈小武的“长江学者”称号,停发并追回已发放的奖金,责成学校解除与陈小武签定的“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聘任合同。此事引发的涟漪效应,促使制度设计者进行反思:动态的学者奖励计划,如何防止掉入刻舟求剑的陷阱。

越是重视学术奖励,越要防止浑水摸鱼。退出机制传递了一个鲜明的价值信号:学者桂冠不是终身制的,更不是铁饭碗,干不好或者不好好干,也是要拉入黑名单的。仔细研判一下这个退出机制,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自己干不下去,没办法完成聘任合同,可以主动退出,这种概率较小。毕竟,这样有分量的一个称号,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很难迈进门槛。二是违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违法被追究刑事责任、弄虚作假骗取入选资格、违反师德和学术道德情节严重等情形的,强制退出,这种情形在概率上显然会大一些。而且,一个社会化的学者,究竟能否在这些底线问题上始终清白如许,确实不能仅看一份材料、一次表态或者一场秀。

升级版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之所以祭出退出机制,并不难理解。第一,学者也是人,是人就可能一步踏错,如果带个帽子就要“为学者讳”,学术土壤难免异化。比如眼下争议很大的韩春雨事件和此前引起频频争议的师德问题,如果屡有学者跨越红线,荣誉仍然稳如泰山,公众怎能接受?

第二,从制度发展上来说,处在发展期的学者奖励计划确实应该有个动态的监督机制。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是分量很重的一个学术奖励,理应树立鲜明的价值取向,起码要在学界起到示范的好作用。德在才先,这是基本的方向。有才无德,有时比有德无才还要可怕。干净的学术空间不是自动生成的,成绩好就自动获评“三好生”的逻辑也该在成人世界扭转过来了。

当然,我们更希望退出机制成为一切学者计划的标配。或者说,财政埋单的所有学术荣耀与待遇,都应该有弹性退出机制兜底。毕竟,学术若没有点正气和风骨,如何叫公众省心。(邓海建)

责编:吴正丹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