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40年前签署的这份条约,今天为什么依然重要

2018-10-29 10:52:01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历史回响下,我们要保持对过往的敬畏之心,对现实的热烈感情,以及对未来的正面远见,坚守承诺,言行统一。

1123614980_15404791080701n.jpg

10月2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与对华进行正式访问的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共同出席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招待会并致辞(图源:新华社)

在刚刚结束的安倍访华中,《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是频繁出现的一大关键词。国家主席习近平26日会见安倍时提到,今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在双方共同努力下,当前中日关系重回正常轨道,重现积极势头,这值得双方共同珍惜。

重温这份中日关系史上的重要法律文件,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40年来,《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对两国关系发挥着“压舱石”的作用。在经历了近代日本侵略中国、以及冷战格局导致两国对立的“黑暗历史”后,1972年的《中日联合声明》和1978年的《中日和平友好条约》让中日关系重见曙光,共同构筑了两国关系“再起步”的基石。在当时特殊背景下,中日两国领导人及政经各界的有识之士作出了历史性的努力,促成了这一条约的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及此后中日关系的迅速发展至少反映出如下的历史经验:中日关系的稳定发展,需要中日双方的积极合力、共同建构,以及对已作出的共同政治承诺、法律约定的尊重与遵守。

《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核心内涵具有超越时代的意义。一方面,条约再度确认了中日关系追求和平、友好与合作的原则性方向,重申两国关系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之上。通过发展和平友好,拓展互惠合作,使两国的利益、认知乃至情感纽带更趋坚固,这是永不过时的实践规律。中日关系走到今天,双方展开务实合作的空间和潜力仍然非常巨大。中日两国均面临推进国内结构改革,确保和提升发展质量的重要任务。同时,亚洲新兴各国经济开发带来的需求增长和环境改善,也为中日合作提供了更大的机遇。基于此,中日两国在经贸、产业、金融多领域的合作,以及围绕“一带一路”倡议的第三方市场合作,很显然将推动中日深化互惠关系、并强化两国和平友好的共同认知与“合作情境”。

另一方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旗帜鲜明地反对一切霸权主义,这是条约为我们留下的又一笔重要的政治财富。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不仅是中日作为大国“自我约束”的承诺,更赋予两国共同捍卫地区和平繁荣、反对他国谋求霸权的使命。在国际秩序正发生深刻变化的当下,这样的承诺和使命不仅不过时,而且更加具有意义。作为地区大国和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日在坚持多边主义协商原则,积极构建合理的国际地区秩序规则,维护自由贸易、开放包容与多元平等精神方面,有共同利益与立场,也肩负着难以推卸的责任与义务。中日两国有必要携手行动,进一步拓展《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反霸精神的内涵,充分担负起地区负责任大国的角色,为地区和国际公益作出更大贡献。

在《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中日关系面临着此前未有的复杂问题,但在发展机遇方面,也有着空前广阔的未来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回归原点”的思考方式是非常重要的。40多年前,努力挣脱冰冷的“冷战枷锁”,为两国关系争取到历史转折的中日老一代人,怀有的是这样的心态和信念——与其用固有的意识形态偏见与敌对思维看待对方、拒斥对方,不如以理性平和的方式“重新认识”对方,以友好善意的姿态“再次拥抱”对方。很显然,现在的我们,也可以做相同的事情。在全球化大潮流与复合型相互依赖新形态下,中日更没有必要将对方视为威胁,亚洲也负担不起中日对抗所带来的巨大风险。中日有必要重树立正确的相互认知和战略定位,只有如此,友好与合作的愿景才会重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

和平友好,是人类共通的心愿,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中之义。历史回响下,我们要保持对过往的敬畏之心,对现实的热烈感情,以及对未来的正面远见,坚守承诺,言行统一。只有这样,才能从老一代人那里继承有利于两国人民的共同财富,为我们这一代人和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建设性的、不断发展前进的中日关系。

(卢昊,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研究员,海外网专栏作者)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海外视野,中国立场,登陆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海外网或“海客”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

责编:戴尚昀、毛莉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