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洋节,不必太“玻璃心”

2018-11-02 17:47:03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对过洋节的过分敏感其实表露的是一种文化自卑。万圣节只是中外文化交流中非常小的细节,年轻人穿着再如何怪异,倒也谈不上“国人的耻辱”。

QQ截图20181102174633.png

万圣节街头奇装异服的人群(图据中新网)

10月31日,一则视频在网上流传,画面中几个打扮成厉鬼模样的女孩为了过万圣节身着奇装异服乘坐地铁,一旁的中年男性对此颇为反感,对其痛斥道:“人不人鬼不鬼的,是中国人的耻辱!”女孩则反唇相讥称,“要你管,你闭嘴!”

几十秒的视频引发大量网友评论,有的声援视频里的中年男性,有的也站在女孩一边,也有的认为两边或许都有点道理。大家关注点不一样,自然所做的评析也并不在同一纬度上,最终也无法形成共识。就此次万圣节引发的骂战来看,讨论不能止于奇装异服,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探讨。

第一个层面是自由与秩序的关系。每个人都向往自由,但争取自由权利的前提是不妨害他人的自由。在任何一个公共空间中,自由都是相对受限的,每个人让渡一部分自由才来换取良好的公共秩序。

地铁是比较特殊的公共空间,人流密集,容易形成安全风险。尤其是上下班高峰期,非常拥挤,在这样的环境中如果过分突出个人自由,就会妨害到其他乘客乘车的自由与安全。广州地铁曾经发布这样的提醒,穿着各类奇装异服,尤其是假扮惊悚形象极易引发地铁乘客围观甚至恐慌,给公共秩序和公共安全带来极大隐患,一旦发现会及时进行劝阻。对那些女孩来说,过不过万圣节是个人自由,但她们需要寻找更为合适的场合来表现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在公共场合的装扮需要有一定的克制。

第二个层面有关文化自觉与自信。中年大叔一句话“是中国人的耻辱!”道出了他对那些女孩的“哀其不幸”。对过洋节的过分敏感其实表露的是一种文化自卑。他把整个事件上纲上线到所谓的“敌我矛盾”,以这样的心态想要说服那些女孩恐怕会适得其反。

当今,学习外语,去了解异国文化,都是中国人主动融入世界的一部分。与此同时,中国文化也随着中国人不断走出去而获得更多外界的关注,不仅中国美食,中国技艺、中国思想也都获得更多更广的传播与认知,甚至“中国学”都成了一门“显学”。在国外,过春节、过中秋不再仅仅是中国人的专利,许多老外对此也情有独钟。这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也会收获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尊敬和欣赏,自身也会越发自信和自豪。而万圣节只是中外文化交流中非常小的细节,年轻人穿着再如何怪异,倒也谈不上“国人的耻辱”。

第三个层面涉及代际差异与包容的关系。中国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历程,经济高速发展,但也带来了明显的代际差异。它表现为同一时代的不同群体有各自的审美偏好与价值观念,而代际之间表现尤为突出。

年轻人对个性自由的向往与中老年对集体价值的遵循都有执着的偏好,但这种偏好不应妨害对方。互相指责不能带来任何正向的收益,和谐包容相处才能体现出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对于中老年来说,尊重年轻人的选择,可能会为他们打开另一扇未知之门,思想解放能创造出更多元的价值,这些对我们民族未来的创新与发展十分重要。另一方面,年轻人也应更理解中老年人。他们的人生经验将为年轻人带来更多有益的思考,少走弯路,发现更多新的路径。

目前,中国仍处于转型过程中,代际之间对一些新鲜事物的看法有着明显差异,有的还是分裂的,甚至分歧还会扩大,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个人对同一件事有着相同的看法,但我们希望,每个人逐步能尊重包容对方的意见和价值观,这样才是一个民族在现代化浪潮中不断成熟的体现。

(高望,海外网专栏作者)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海外视野,中国立场,登陆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海外网或“海客”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

责编:毛莉、牛宁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