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年13场到328场,飞奔的中国马拉松还缺点啥?

2018-11-19 16:30:07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动辄几万人参加的马拉松,绝不仅仅是一次长跑那么简单,它是城市综合治理能力的“试金石”。

截图_副本.jpg

视频截图:中国选手何引丽拿着志愿者递来的国旗冲刺。

中国的社交媒体因为一项体育赛事刷了屏。11月18日,在苏州马拉松比赛中,中国选手何引丽因为志愿者递国旗而被影响了冲刺节奏,最终遗憾错失冠军。体育、国旗、冠军,这些字眼凑在一起,搅动了舆论风暴。因有人质疑何引丽“扔掉”国旗的行为,事件被升级到了“爱国不爱国”的高度,引发了网络口水战。

我们且不论“爱不爱国”的问题,因为这个逻辑一目了然,不值一辩——爱国不是作秀的旗号,空喊“爱国”的口号而去伤害那些真正为国家荣誉咬牙拼搏的人,实在无理无益。这次事件真正需要我们关注的,是技术性、专业性问题,比如,在比赛的关键时刻志愿者能不能强行递国旗?11月19日,苏州高新区体育局回应称,这是志愿者个人行为,原则上不允许其他人进入赛道。无论这个解释能否让网友买单,都无法否认一个事实:赛事主办方对志愿者的专业培训需要加强,赛事的组织与管理水平需要提高。

结合近年来频现的种种马拉松乱象,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地市马拉松的办赛经验还跟不上马拉松在中国的发展速度。从1981年首届北马只有84名专业运动员参加,到2013年跑马拉松赛成为健身新时尚,用“井喷式”来形容中国马拉松的发展毫不夸张。尤其是2015年,中国田协宣布取消马拉松赛事审批后,中国马拉松开始进入市场化运营,各种各样的民间马拉松赛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不仅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贵州安顺市镇宁县、安徽合肥市大圩镇等小城镇也纷纷办起了马拉松比赛。

不光举办马拉松比赛的城市越来越多,马拉松比赛的名目也花样百出,什么森林马拉松、乡村马拉松、山地马拉松、沙滩马拉松等,不一而足。有数据显示,2016年在中国田协注册的马拉松赛事达328场,比2015年的134场增长了150%,比2010年的13场更增长超24倍。一些热门的马拉松比赛,靠“抽签”获得参赛资格已成为常态。

马拉松这一现象级运动热潮,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步、体育政策利好、城市营销需求、商业资本涌入、全民健身热等多种因素共同促成的。但马拉松在中国兴起的时间毕竟不长,马拉松文化真正在中国落地生根还任重道远。纵观国内大量赛事,赛事组织程序不规范、赛场设置不合理、赛后服务保障不健全等问题还或多或少存在,甚至有个别马拉松还引发了“一场马拉松瘫痪一座城”“马拉松成政绩工程”的吐槽。

事实上,动辄几万人参加的马拉松,绝不仅仅是一次长跑那么简单,它是城市综合治理能力的“试金石”。有业内人士认为,马拉松近似一场有准备、有预谋的“灾难救援”,考验城市在紧急状态下各方面的运转能力,涉及安全稳定、医疗急救、交通疏散、城市管理、旅游营销、对外宣传、涉外接待等多个层面。要完成如此复杂的系统性操作,离不开高度的专业性。

对于刚刚起步的中国马拉松运动来说,尤其需要从业者、赛事组织者以专业化管理运营来呵护它的成长。只有这样,才能构建起给予跑者尊重的舞台,跑者也才能从中获得自信和荣誉,发现更好的自己。(海外网评论员 毛莉)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海外视野,中国立场,登陆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海外网或“海客”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

责编:吴正丹、毛莉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