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龙政府向“黄背心”妥协,然后呢?

2018-12-06 12:42:53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改革冒然开始,又在压力下仓皇让步,是否会开一个坏头,致使以后的任何改革,哪怕是必要的、亟需的,只要以暴力手段反对,政府就会妥协,导致改革久拖不决甚至流产?

图片2.png

资料图:“黄背心”运动(图源:视觉中国)

法国的“黄背心”运动持续了近一个月,不法分子趁火打劫,混入其中实施打砸抢烧等暴力活动,致使事态失控。5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宣布放弃上调燃油税,但抗议活动并未因当局妥协而缩减,工会与农民也宣称将加入这场运动。另据法新社消息,法国政府表示,有可能进一步向民众妥协,甚至考虑重征备受争议的巨富税。

近年来,法国的经济社会状况整体而言呈现颓势,经济增长乏力、失业高企,政府债台高筑。人们普遍认为问题的根源在于,法国“高福利、高税收”、“重公平轻效率”的经济社会模式与全球化的大环境格格不如,法国企业在日益开放的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经济运行的不理想又反过来制约了民众的购买力,使民众怨声载道。

这样背景下,法国政府一直在尝试进行带有新自由主义色彩的经济社会改革,哪怕是在左翼社会党执政时期。马克龙上台伊始便马不停蹄地推进经济社会改革,陆续推出了“劳动法改革”、削减福利(如取消个别群体的住房补贴等)、改革“国营铁路公司”等一系列措施。改革因触犯了民众的既得利益而引起民众特别是底层民众的普遍不满,这一次的“黄背心”运动便是不满情绪的集中爆发。

实际上,马克龙的改革并没有多少出格之处,法国的经社模式难以适应全球化是不争的事实,大多数民众也认可改革的必要性。但一方面改革出台得过于密集,另一方面人们的普遍心态是“改他,别改我”。一旦触碰自己的利益,就会萌生不满并上街游行。

自“大革命”以来,法国便形成了激进的政治文化传统,热衷上街、动辄以示威游行的方式表达对政府的不满,阻挠其改革措施,往往屡试不爽。如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法国几欲改革亏空巨大、给国家财政造成沉重负担、在人口老龄化压力下难以为续的退休制度,但是屡遭激烈反对,不仅改革流产,改革者也被迫下台。和邻居德国相比更能说明问题。德国人很少上街游行,遇到问题会坐下来、通过谈判的方式、和平沟通并适当妥协,最终求得解决方案。而法国人似乎生来就不具备谈判让步的“血统”。

平心而论,马克龙的改革尽管是新自由主义的,但算不上过分,充其量是给企业松松绑、促进企业的吐故纳新,或酌情削减福利,从而改善法国糟糕的就业和财政状况。之所以招致民愤,主要在于,他是凭借走左右兼收的“中间道路”而当选的。但截至目前,人们只看到了他“右”的一面,而没有看到“左”的一面——迄今为止的所有改革基本上都是偏右的,鲜有照顾中下层民众利益的举措,招致反对便也不难理解。纵然改革是为国家利益与前途考虑,但普罗大众特别是底层民众并不具备政治领袖那样的大局观、全局观和未来观,相反他们的利益损失倒是眼下就看得见的。比如,法国民众抗议的一个重要诉求是: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不能让工薪阶层买单;富人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其次,这次激起民愤的主要原因还在于马克龙“不接地气”。被称为“高高在上的改革者”,马克龙提高燃油税的原因一是响应《巴黎气候协议》,减少碳排放,二是增加财政收入,削减巨额财政赤字。不过这位民众眼中毕业于巴黎政治学院等著名学府、曾在金融业从业的“精英分子”显然和民间社会严重脱节,加之毫无基层从政经验,致使他对普通百姓的生活知之甚少。换言之,他低估了 “减排”这个高大上的目标对一部分依赖柴油车的中低收入民众的消极影响。此外,作风强硬傲慢,事先缺乏与民众的必要沟通、一意孤行,也是点燃人们怒火的主要原因。

面对日益不可收拾的局面,法国政府被迫妥协,表示暂停上调“燃油税”。这有助于缓解目前的混乱局面。但另一方面,改革冒然开始,又在压力下仓皇让步,是否会开一个坏头,致使以后的任何改革,哪怕是必要的、亟需的,只要以暴力手段反对,政府就会妥协,导致改革久拖不决甚至流产?眼下,法国工会已经对马克龙的妥协感到不满。

实际上,这种情况在法国历史上屡见不鲜。面对民众手中的选票,效率和公平难以兼顾,这也是西方代议制民主难以克服的悖论和弱点。

(彭姝祎,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研究员,海外网特约评论员)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海外视野,中国立场,登陆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海外网或“海客”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

责编:戴尚昀、毛莉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